傳統制造業正越來越多使用機器人,山東如何在機器人領域形成先發優勢?預計到2018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臺,是2014年的2.6倍。
【看數據】智能制造組建機器人融資租賃服務公司
截至去年年底,全國機器人規模優勢企業1026家,其中山東有89家。
預計到2018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臺,是2014年的2.6倍。【委員說】
淄博市政協副主席董學武:
傳統制造業正越來越多使用機器人,山東如何在機器人領域形成先發優勢?省政協委員、淄博市政協副主席董學武建議,盡快整合政府、金融、社會三方力量,營造機器人產業發展良好環境。山東要設立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辦公室,設立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對傳統工業比較集中的老工業基地進行重點扶持,促進區域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盡快形成應用示范樣本。同時,實施機器人應用優惠政策,加大首臺(套)應用獎勵扶持力度,組建機器人融資租賃服務公司,幫助中小企業降低應用成本。
山東:抓住機器人智造機遇打造大數據高地
【看數據】綠色金融在濟南青島試點綠色金融
今年山東將拿出86.49億元治理生態環境,占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的1%【委員說】
致公黨省委專職副主委馬傳凱:
“在投融資行為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能夠明顯降低環保治理對公共財政的壓力,更可以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流向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省政協委員、致公黨省委專職副主委馬傳凱代表致公黨山東省委員會在發言中表示。
馬傳凱議,山東應建立多層次綠色金融發展平臺。同時建立全省統一的環保信用信息、企業融資信息共享平臺,為各類主體參與綠色金融提供綜合信息服務。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探索綠色金融推進模式,在濟南、青島等產業資源優勢區域進行試點,并盡快在全省鋪開。
【看數據】信息產業依托浪潮打造濟南大數據高地
截至2015年10月,山東的信息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5133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203.12億元,穩居全國前列。【委員說】
濟寧市副市長吳霽雯:
省政協委員、濟寧市副市長吳霽雯代表民建山東省委發言時建議,山東統籌全省信息產業項目布局,根據區域比較優勢規劃特色產業帶。在半島,以青島為核心輻射周邊,依托海爾、海信打造智能制造和物聯網產業區;在中部,以濟南為核心,依托浪潮打造省城云計算、大數據高地,同時帶動淄博集成電路芯片產業發展;在西部,以濟寧為核心,依托惠普、甲骨文、中興以及落戶菏澤的富士康,打造全省信息技術產業基地、服務業基地和人才基地。三大片區各具特色、配套銜接,能夠有效拉長產業鏈條,實現優勢互補、互促共進。
【看數據】好品山東應出臺精細制造業扶持政策
全球超過200年歷史的企業,日本3000多家,德國800多家,我國現存超過150年歷史的老店僅5家。
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到3年,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委員說】
山東聯誠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元強:
省政協委員、山東聯誠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元強特別關注中國旅游者熱衷去國外購物的現象,他認為,這并不是崇洋媚外,恰恰說明一大批愿為高品質產品買單的消費群體正在興起。“這種消費理念的轉變,要求我們必須重塑匠人精神,做大做強精細制造,生產出更多山東好品、中國好品”。
“世界長壽企業共同的特點是專注執著,無論面對什么樣的經濟形勢,都能堅守本業、積小成大。而我國企業大多急功近利、輕率轉型,看到礦產掙錢就開礦,看到樓市紅火就建房。如此做企業,怎么能夠長久發展、做大做強?”為此郭元強建議,山東應做好頂層設計,推出一攬子有利于山東精細制造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看數據】過剩產能以嚴格的環保指標倒逼僵尸企業退出
山東重化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2/3以上,在山東的投資比例占50%以上。【委員說】
省工程咨詢院副總工程師熊文正:
為什么會間斷性出現供需不平衡、產能過剩?熊文正表示,這里面有市場失靈的原因,有地方發展沖動的原因,也有企業盲目跟風的原因,但關鍵還是我們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業產能統計和市場容量預警制度。
熊文正建議,化解過剩產能,要明確僵尸企業的退出標準問題。資不抵債、利不保息、停產時間多長是個硬杠杠,這僅是企業選擇退出的客觀標準,而政府在制定標準時,更應該通過嚴格的環保、能耗、安全指標倒逼過剩產能退出。化解過剩產能還要著眼“創新”增動力,大力加強對產能即將過剩行業的改造升級。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