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技術是現代科技的前沿技術,傳感器產業也是國內外公認的具有發展前途的高技術產業,它以其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滲透能力強、市場前景廣等特點為世人矚目。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傳感器在工業生產、宇宙開發、海洋探測、環境保護、資源調查、醫學診斷、生物工程、文物保護等眾多領域的應用愈來愈廣泛。近期,在科研機構、高校院所等創新主體的認真鉆研下,傳感器領域又涌現出哪些新技術、新應用,一起看看:
中科大成功研制用于搜尋新粒子的單自旋量子傳感器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并實現了用于搜尋類軸子的單電子自旋量子傳感器,將搜尋的力程拓展到亞微米尺度。研究人員在其有效力程范圍尚未發現新粒子存在的證據,為電子-核子相互作用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觀測約束。這一新方法也可以推廣到其它自旋相關的新相互作用的研究,為利用單自旋量子傳感器來研究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提供了可能性。
北京納米能源所制備出透明可拉伸自驅動觸覺傳感器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涌現出各種模仿人體特征的可拉伸電子器件、可穿戴電子設備以及電子皮膚等革命性功能產品,引起研究人員的極大關注。研究人員研發制備了一種透明可拉伸觸覺傳感器(Triboelectric Tactile Sensor, TETS)。該器件兼具高透明度、高壓力敏感性、可拉伸性以及多點觸控操作,能夠同時實現生物機械能收集、觸覺感知等功能,為制備透明可拉伸觸覺傳感器提供了全新視角。
清華大學仿生石墨烯壓力傳感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大學微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仿生針刺隨機分布結構的高靈敏度和寬線性范圍石墨烯壓力傳感器》的研究成果,由人體皮膚感知微結構出發提出相似的仿生結構,通過微結構和分布模式的結合解決了靈敏度和線性范圍之間的矛盾,為力學器件性能的綜合提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無標記超高靈敏度 中科院新型光纖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一輝課題組,基于光纖模式耦合特性,提出一種基于光纖耦合器的無標超高靈敏度生物傳感器,該研究對心肌梗塞、癌癥等生物標志物的檢測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研制出全織物壓力傳感器陣列
智能服裝的飛速發展對傳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其具有和柔性纖維可比的輕質量、舒適、柔性?;谝陨先焙叮袊茖W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蒲雄研究員、胡衛國研究員和王中林院士(共同通訊)的團隊研制了大面積全織物壓力傳感器陣列,可應用于智能服裝和可穿戴電子設備中來探測應力分布信號,以對身體的生理活動健康進行實時的監測和響應。
北京大學成功制備了基于納米光纖陣列的全光傳感器
大氣中超細顆粒物的檢測首次有了低成本便攜式利器。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肖云峰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帶領的課題組,成功制備了基于納米光纖陣列的全光傳感器,新傳感器的單顆粒粒徑分辨率首次達到10納米。與其他傳感器相比,納米光纖型傳感不僅精度高,且成本低、操作簡單、便于攜帶,可快速精準地檢測出大氣中的超細顆粒物,有望為環境保護和霧霾形成機理研究提供一種新的工具。
傳感器在科學技術領域、工業生產以及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反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傳感器制造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后盾。新的一年,做好市場、技術、產品、人才等多方面的完善工作,傳感器產業將開啟全新發展局面。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