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起,一家重慶本地的私人混凝土車承包商李陽(化名)就經常通過手機微信與設備廠商——中聯重科的服務人員進行頻繁互動。
“互聯網+智能制造”樣本:中聯重科
“我會用手機來向客服代表提問,讓她幫我看看車子出的問題嚴不嚴重,怎樣更好地保養維護設備。我也參與一些(中聯重科)的線上粉絲互動,這對我們長期在外作業的人來說,既實用又有樂趣。”目前,這一微信公眾號的粉絲量已接近30000個。
微信公眾號的開通,只是中聯重科“互聯網+智能制造”的一個側面。中聯重科信息化總監王玉坤1月28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互聯網+智能制造領域,我們并不是簡單地做自動化生產線和集成生產線,而是分為幾個階段來走:首先是產品智能化,第二階段為設計、研發模式的智能化,同時也會盡全力做服務智能化的延伸,構建出多層次、多方位、具有顯著特色的工程機械智能制造產品線和服務能力。”
在中聯重科內部,正在實行的是一套名為“產品4.0”的智能化計劃體系。今年1月份,該公司已嘗試制造生產設備中的嵌入式操作系統,把傳感元器件、設備工作運行情況等都反映在該操作系統平臺上。而這一嵌入式平臺又與后臺的服務平臺相互對接。
王玉坤表示:“以后工程機械設備很多都會以軟件定義,如果我們要對車載操作軟件更新版本的話,也可遠程進行,這讓在外作業的車主更為省心。今后,這臺嵌入式操作系統主要用于混凝土設備、起重機以及塔式裝載機、環衛設備等。”
而在產品設計上,“互聯網+”的元素也更為凸顯。中聯重科有一個PLM平臺,該平臺之上建立了企業云智庫,可協同亞歐美等三地的2700多位工程師共同參與產品開發。云智庫也提高了模塊化設計能力,使得設計能像搭積木一樣簡便,從而快捷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該平臺還構建了產品的虛擬化樣機,實現樣機的三維建模、運動學和動力學仿真分析、作業情況模擬等虛擬化設計工作,保證在產品正式制造前,就能了解產品的外觀、性能和工藝,讓研發過程變得更加高效、可靠。
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縮短了研發人員30%的時間,每季度保持更新,而且使得每個故障都可對應一個代碼。“我們曾經研發過一款101米的碳纖維臂架泵車,其設計環節非常繁復,但在平臺上通過充分調動資源和協同作戰,只用了5個月就完成了研發工作。”
王玉坤說道,事實上包括特雷克斯、卡特彼勒這樣的大腕級工程機械公司,目前在“互聯網+”制造領域與國內同行處于同一水平線,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而中國公司在IT方面的人才也是世界級的,這對中國企業來說也迎來了新的市場商業機遇。
服務方面,在中聯重科內部,通過各種移動應用平臺如ERP和CRM等來實現智能云服務后,客戶訂單、交貨以及合同評審時間都比以往有所縮短,其中交貨期已縮短至7天,而訂單響應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
自2014年4月起,中聯重科展開了針對國內下游客戶GPS情況的監控,其全球市場部通過統計相關數據,監控下游客戶開工(開工率、開工小時數)及設備運行情況,進而對工程機械行業現狀、客戶經營情況等進行相應的分析和預判。
通過互聯網及其他高科技手段,中聯重科建設了全球第一條塔機和升降機標準節智能生產線。這條線可以自動匹配物料、柔性混流實現10種不同規格的標準節生產。其物料從生產線前端進入,經過30臺工業機器人并行作業與數控加工,全自動完成整個制造過程,生產效率提升480%。
另外,中聯重科在設備制造環節中還采取了全程監控,這類監控可對生產過程進行數據的有效跟蹤,現場數據可實現電子化采集和物料配送條碼化,有效提升了生產制造的自動化程度和精益化程度,也為產品定制化打通了渠道。
“數字化工廠”的建設,已在國內重型機械行業中漸成氣候。此前,奇瑞重工已按照歐洲高端裝備的制造標準,全力打造世界級“數字化智能工廠”,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該公司已實現了95%以上環節的機器人和數字化制造。
而徐工信息總經理張啟亮也向本報記者透露,目前徐工的裝載機生產基地作為徐工集團內最大的數字化項目,正在全面推進。在該廠中,你可以看到下料、結構和涂裝、總裝等所有工序的完工,各類機器人設備也在工廠流水線中被大量運用,其使用量和先進性都是空前的。裝載機產品的焊接工作,也與中聯重科一樣“無人參與”,實現一氣呵成。
王玉坤也稱,中國高端設備及“互聯網+”的結合,也是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與資源融合的體現。在工業4.0和互聯網+的轉型浪潮下,中聯重科也在進行商業模式的大變革。“未來,信息技術將極大地延展增值服務的范圍,從而根本上改變企業的盈利模式,將裝備制造企業的利潤構成,從整機銷售占大頭轉變為增值服務占主導。”
阿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