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蕪湖市總工會目前正在做一項覆蓋全市范圍的工會“大數據”采集、整理、分析和應用工作。盡管這項工作仍然處于早期打基礎階段,數據到現在為止還不夠“大”,“大數據”的應用方案仍然有待完善,但蕪湖的做法有一個難得的亮點值得稱道,即始終堅持“問題導向”。
蕪湖總工會堅持“問題導向” 活用大數據對癥下藥
梳理蕪湖市總工會的主要做法不難看出,一是充分考慮到工會所能所責所為,不大包大攬,不包治百病;二是瞄準職工所求所需所盼,精準服務職工,充分發揮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
若干年前,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說,“大家還沒搞清PC時代的時候,移動互聯網來了;還沒搞清楚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時代來了。”有人模仿馬云的話說,大家還沒搞清楚大數據的時候,各種“大數據+”就來了。
在言必稱“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信息化時代,似乎凡事都能與這些名詞扯上一些關系。微信朋友圈里一幅老大爺“互聯網+烤紅薯”的畫面流傳頗廣,據說是掃描二維碼微信支付烤紅薯受年輕人熱捧。只是不知道,面色黝黑、仍然用著傳統的“大油桶”烘烤著紅薯的老大爺,他的生意到底有沒有因此而紅火起來。
科學技術能給人類帶來進步,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只要用上技術就一定能夠進步?這是有必要打上問號的。就工會工作而言,有人以為,只要建一個網站就是“互聯網+”了,只要發一張會員卡就是“信息化”了,只要把這些信息寫入電腦,就是“大數據”,就可以“云計算”了。
事實上,“官言官語”的網站很可能會淹沒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沒有多少實惠和實用功能的會員卡很有可能被丟棄在抽屜里成為一張可憐的“僵尸卡”,而停留于電腦文檔中的“大數據”很有可能僅僅成為紙質材料的數字版。
借助現代技術推動工作創新,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即要明白用技術解決什么現實中的問題。
具體到工會工作,就是以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導向,以職工的困難和需求倒逼“大數據”開發和運用。比如,困難職工材料申報程序是否有效率低下的問題,是否有“應幫未幫”的現象?年輕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與老一代職工有什么異同?求職者的職業素質、求職意向與社會上的職業需求現狀有什么樣的結構性問題?社會對工會工作的認可度如何、原因是什么?
凡此種種,如果能夠利用各種“大數據”來分析和研判,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服務也必然能更加精準。蕪湖市總利用“大數據”,在特困職工幫扶中的人員篩選、認定過程中,就大大提高了效率。
與此同時,在分析、研判乃至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可以形成新的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可以充實工會“大數據”,還可以進一步充實社會“大數據”,成為黨和政府決策的依據之一。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說是工會橋梁紐帶作用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一種新的呈現方式。
全國總工會就全總改革試點答記者問時曾指出,“適應‘互聯網+’發展,打造全國工會系統服務職工網絡載體,建立全國統一的工會工作和會員信息基礎數據庫。”同時要求,“工會干部要提高運用新媒體能力,更直接地與職工群眾在網上交流互動。”
可以說,適應“互聯網+”時代,建設和應用好工會“大數據”乃大勢所趨、職工所盼。只不過,各地在推進這項工作時切不可急功近利、照貓畫虎,而應該像中央深改組通過《全國總工會改革試點方案》會議中所指出的,“針對突出問題,對癥下藥,標本兼治,積極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類似蕪湖這樣的探索,多多益善。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