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連續六年奪得世界冠軍,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但是社會上也存在一種批評的聲音,認為一些地方超級計算機發展過熱、利用效率不高。那么,中國的超級計算機產業發展是否“過熱”?
中國超級計算機產業發展“過熱”?
日前,浪潮集團副總裁胡雷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超算產業發展不算過熱,“任何事情都有發展過程,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就是這樣,這不是超算的問題。”
胡雷鈞對記者說,美國當年建了大的超算中心以后,付錢請教授過去做研究、管吃管住,原因就是為了提高超算的利用率,推動某個領域的快速發展。他認為,“一個超算中心在其生命周期之內,能夠解決一個問題,就有可能為某一個領域、某一個行業省下十幾年、幾十年的(時間)跨度,這個(價值)用錢沒法算。”
所謂“過熱”或“利用率不高”的批評也并非沒有根據,比如,有媒體曾引述湖南省政協常委、湖南大學國家超算長沙中心教授白樹仁的話說,長沙超算2010年11月開始籌建,2013年9月,“天河一號”主機設備安裝到位,直到遷至新址,設備一直封存,2015年6月才進行加電測試。“有外省同行談笑,說湖南的超算建設是中國超算建設的‘爛尾工程’。”
白樹仁的言論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也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經過調查,“天河一號”項目用地、項目移交、運營監管等方面都有問題。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在接受鳳凰衛視采訪時坦承,長沙超算中心在建設初期“體制沒捋順”、“資金缺口比較大”,從湖南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來看,超算中心“是不飽和的,是吃不飽的”。
事實上,也不是每個地方的超算中心都存在閑置的問題。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應用研發工程師張婷就表示,部署在天津超算中心的“天河一號”目前處于滿負荷、甚至是超負荷的運行狀態。“每天在線運行任務超過1400多項,這是歐美國家級超算中心都很難達到的一個業務規模。”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超級計算實驗室負責人陳子忠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也認為,中國在超算領域沒有過熱問題,但存在不平衡問題。他說,盡管中國在超算的硬件上與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小,但中國在超算的軟件研制、應用開發和人才培養方面相對滯后。超算軟件人才的不足是導致部分超算硬件利用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這似乎意味著,中國的超算“供給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需求側”仍需加強。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許曉東在回答光明網記者提問時就說,要找到新的需求,這些設備才能發揮作用,“一個超算中心一年的電費就得3千萬,最大的超算中心一年的電費得1億,這就是能不能足夠發揮效益的問題。”
盡管存在短板,中國超算在應用方面還是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胡雷鈞表示,近年來,中國面向商業的超算應用發展迅猛,比如互聯網領域里的語音識別、圖象識別,以及大數據安防、基因測序、氣象預報等。
他認為,超算應用的發展和整個國家的科研發展、整個國家在科研上的投資是緊密相關的,需要長期持續地投入和積累,才能在未來某一個時間看到明顯效果。但是,這種投資回報往往是巨大的。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