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 北京大學教授、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與應用”研討會上做了題為“重定義,再出發,有大目標,做明白人,走實在路”的發言。楊學山表示,黨的十九大在中國歷史以及產業發展歷史上必然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對于工業互聯網的認識和發展而言,有三個重要的啟示。一是明確了發展目標。二是明確了時代特征和要求。三是明確了發展路徑。與工業互聯網直接相關的就是兩化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徑。工業互聯網是深度融合這條發展路徑中的一個鏈環。以下為發言主要內容: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
十九大之后我在不同的場合,經常用五個短語,就是“重定義,再出發,有大目標,做明白人,走實在路”。今天也以此為題,做個發言。
關于“重定義,再出發”:
黨的十九大在中國歷史上,當然也包括在產業發展歷史上必然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對于工業互聯網的認識和發展而言,有三個重要的啟示。一是明確了發展目標。“中國制造2025”是在十九大之前提出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制造業一定要在本世紀中葉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必須圍繞這個目標。二是明確了時代特征和要求。歷史發展進入新階段,叫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代,我們追求的發展方式是高質量發展。中國工業依然處于大而不強的階段,工業1.0還有不少,工業2.0大量存在,工業3.0不到10%。這是中國工業的特色。三是明確了發展路徑。與工業互聯網直接相關的就是兩化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徑。工業互聯網是深度融合這條發展路徑中的一個鏈環。
理解深度融合是一個很難的事。今天參加會議的主要是兩批人:一批人是傳統IT,一批人是制造業IT。但應該參與到工業互聯網發展中的還有很多人,從數量上看絕大部分人不屬于這兩類人。他們是制造業不同門類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是普通工人,他們中很多人沒有IT的概念,但他們是工業主體,也是兩化深度融合的主體,要讓他們理解兩化融合,主動參與兩化融合。
從國際競爭格局看,我國制造業依然處于第三梯隊。但我們要朝著本世紀中葉完成“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進入第一方陣的目標前進。這個基本態勢決定了必須用兩化深度融合這個法寶,加快發展步伐。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這個過程中轉變發展方式,切實走向高質量發展,切實促進全要素生產力提高。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都是信息技術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新動能,但創新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為了實現智能制造,提高全要素生產力,這也是工業互聯網平臺追求的目標。
十九大對制造業的發展目標、路徑、方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信息技術正在經歷重大變革,中國制造業面臨新的競爭格局。所以,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一定要“重定義,再出發”。
接下來講“有大目標”:
“有大目標”十分重要,黨的十九大就是明確了我國從現在開始到本世紀中葉的奮斗目標。工業的大目標也已經明確,工業互聯網發展目標也必須要明確。整體的宏觀的目標已經十分清晰,那就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制造強國,這個目標必須以實體經濟為支撐,這個十分清楚。所以,引申出的結論是工業互聯網一定姓“工”,這句話大家必須記住,工業互聯網姓“工”,不姓“互聯網”,這一點極其重要。工業互聯網不是IT或互聯網的一個分支,是工業發展的一個工具、一條路徑,是兩化深度融合的一項內容。大目標除了國家目標、宏觀目標,還要有企業目標。每一個工業企業、工業互聯網領域的企業,自己的目標一定要找準,要有自己的大目標,找準自己的發展模式,然后把企業目標與國家的發展和整體工業的發展結合起來。
接下來說“做明白人”:
你有了大目標,做事情,如果不明白,那就是“讓子彈飛”。我不反對讓子彈飛,因為當一件事情不確定時,需要試錯、需要嘗試過才知道是否可行,不能說我們沒完全想清楚的事,就不可能做。電子商務、微信為什么成功?企業以創新的方式試錯,政府先不加管制,在達到一定規模、業態基本成型時再加以規范。但是一定要注意,這個也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近20年來,大部分電子商務和互聯網企業失敗了,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一起鑄就了今天我國互聯網產業的輝煌。
具體到工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平臺,應該說有些事情也可以讓子彈飛,有些則不行,“讓子彈飛”和理性之間的平衡可能是當前需要高度關注的事。
為什么有些可以試錯,有些不應該,是因為可以避免的彎路沒有必要去重復。比如今天提出來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三層架構,它以跨行業公開的信息為主體,以互聯網概念架設的平臺,對于承擔這樣服務的平臺,架構是有價值的。但是,正如今天很多人的發言,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多元的,存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平臺,滿足不同需求、實現不同價值。在這里有好幾個已經做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企業代表,如果說你不看這個東西,你歸納自己的平臺架構,大部分可能與這個架構不同。我們說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多元化的,是有著十分深厚的實踐和理論基礎,屬于看得清的領域,而不是“讓子彈飛”的領域。為什么說它必然是多元化?這是因為制造業本身的特征,制造業不同于互聯網的特征,是物理系統不同于信息系統的特征。
工業互聯網不講CPS、不講物理實體是不行的,這是和互聯網根本的區別。所以當互聯網進入工業以后,你只要忘了工業流程和信息流程不同,忘了物質行為和信息行為的不同,那就犯了根本性的錯誤。工業過程,你做一萬件產品,哪怕是完全一樣的產品,必須一個一個做,少一個都不行,少一個零部件也不行,沒有信息流程接近于零的邊際成本這個“紅利”。因為工業姓“工”,就是要有物質產品,沒有物質產品就不姓“工”。你沒做物質產品,但是你是為了物質產品提供服務,所以還姓“工”。工業必須圍繞物質產品,必須和具體的物質過程相關,它就不是信息流程,他們之間的規律完全不同。從根上開始就不同。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大到小,從抽象到具體都想清楚,“做明白人”。
最后,“走實在路”:
很簡單,就是理性思維主導下的實踐,在理性約束下“讓子彈飛”,從工程角度看,實際上是半理性。那么在這個時候做事情必須“走實在路”,而“走實在路”的前提或者說標準很簡單,就是解決什么問題?創造什么價值?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這個價值能不能變成你的價值?你做任何事情,不管你是來自IT,還是來自制造業,都要這樣去想去做。叫什么概念沒有關系,叫什么名字也沒有關系,你只要把握住了解決什么問題,這個問題真正有價值,這個價值能變成利潤,即你的投入和產出,產出大于投入,有利潤,就值得投入。如果這個算不出來,再好的概念,你再想去做也別去做,這就是走實在路。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