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汽車行業最火熱的莫過于新能源汽車。俗話說,人紅是非多,新能源汽車現在也站在刀口上。最近,有媒體披露,新能源汽車行業存在騙補產業鏈,國家發放的300億元補貼資金可能十幾億被騙補產業鏈套取。
部分車企騙取新能源汽車補貼(圖片來源于網絡)
1月23日,在2016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理事長陳清泰面對行業專家和車企高管指出,“目前電動汽車還是一個高度依賴政策的市場,它的不可持續性也越來越明顯。”他還提出無論在市場推廣還是扶持政策上,都應重新審視。說明在業內已經認識到新能源汽車發展嚴重依賴政策扶持和資金補給。
新能源汽車政策扶持下快速發展
據了解,2015年,新能源汽車生產約34萬輛,銷售約33萬輛,同比增長3倍多。保有量在58萬輛左右,比2014年增長近170%,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33.2萬輛,比2014年增長超300%。這些數字驗證了新能源汽車在我國的發展狀況,可以說勢頭猛進,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里,存在騙補的重災區。例如電動改裝車、新能源大巴和微型電動車都是重要源頭。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通過簡陋的組裝線生產電動車,獲得補貼后拆下電池重復利用循環申請補貼,以大量未達標電動車,騙取新能源補貼,而這些騙補專用車僅僅用于騙補并未銷售上道行駛。
新能源汽車
可見這些企業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原本助推產業發展的資金,卻被套去作個人利益。市場經濟這只無形的手,的確需要政府部門的有力監管。騙補行為令大眾惱怒的同時,相關部門亦及時采取行動。1月21日,工信部發布《四部門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聯合財政部、科技部、發改委啟動調查。對2013以及2014年度獲得中央財政補貼的新能源汽車,以及申請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有關情況開展核查,核查范圍將覆蓋全部車輛生產企業以及新能源汽車運營企業、租賃企業、企事業單位等新能源汽車用戶。
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相關政策扶持功不可沒,為何中國的制造商總是喜歡鉆空子套利益,不堅持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企業的通病,也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大弊端。上回我們剛為制造業點贊,馬上又出幺蛾子,實在令筆者捏一把汗。難道新能源汽車行業也要留下類似慈善部門挪用慈善捐款的污點,雖不能一概而論,然如今這場騙補風暴,著實給新能源汽車行業抹黑。
我們會這樣想,既然補貼不能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大可減少,或者不必,這么做其實對其發展更加不利,就目前新能源汽車生產技術來看,還很難制造出高質量電動汽車。其實,國家退坡政策早已實行,許多城市都補貼不起新能源汽車了,改變車企短期套利心態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加快減少補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用來形容這些不良車企再合適不過,這也著實在考驗相關決策者的能力,如何找到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與補貼退坡之間的平衡點,也是在考驗相關車企的良知,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里,怎樣長遠的站住腳跟才是他們應該考慮的。目前,筆者剛獲知消息,財政部將在2016年的基礎上下調20%的補貼,2019年—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補貼政策退出,看來相關企業只能自求多福了。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