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企業規劃的不斷發展,倉庫管理作業也已十分復雜和多樣化,傳統的人工倉庫作業模式和數據采集方式已難以滿足倉儲管理的快速、準確要求,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制約企業的發展。
智能物流:利用條形碼、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等先進的物聯網技術通過信息處理和網絡通信技術平臺廣泛應用于物流業運輸、倉儲、配送、包裝、裝卸等基本活動環節,實現貨物運輸過程的自動化運作和高效率優化管理,提高物流行業的服務水平,降低成本,減少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消耗。
隨著企業規劃的不斷發展,倉庫管理作業也已十分復雜和多樣化,傳統的人
工倉庫作業模式和數據采集方式已難以滿足倉儲管理的快速、
準確要求,
嚴重影
響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制約企業的發展。
智能物流:利用條形碼、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等先進的物
聯網技術通過信息處理和網絡通信技術平臺廣泛應用于物流業運輸、
倉儲、
配送、
包裝、
裝卸等基本活動環節,
實現貨物運輸過程的自動化運作和高效率優化管理,
提高物流行業的服務水平,降低成本,減少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消耗。
自從無人機、快遞機器人興起以來,越來越低廉的售價和日益強大的性能讓其被快遞行業所看重,從亞馬遜測試無人機送貨,到順豐、淘寶嘗試測試,也讓當時無人機概念一時風光無兩。如今快遞機器人也開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網購已經成為多數人一種生活方式,但我們舒舒服服坐等貨物的時候,卻少不了快遞哥和貨卡的忙碌。幾年前,亞馬遜推出無人機送貨一度令人歡欣鼓舞,2015年一個以色列學生又構想了一款快遞機器人,這也成為了快遞哥車隊退出舞臺的開端。
當送貨上門機器人出現后,自動化自然而然地被擴展到餐廳遞送、按需服務以及自動烹飪等領域。不僅如此,隨著機器人遞送領域的創新速度不斷加快,初創企業正尋找能夠讓自身盈利、同時為消費者帶來好處的新應用。
1月18日,京東快遞機器人再中新天津生態城上路運行,這也是快遞機器人首次在國內城市復雜環境下試跑。對于整個物流行業來說,無疑是一次大的突破。
快遞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
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到來,給中國物流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節能環保已成為行業共識,物流行業已進入重大的戰略轉型期。大量的用戶需求,促進了以無人駕駛汽車、自動分揀快遞等智能機器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被逐步運用到物流產業。
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機器人在遞送領域的創新速度也不斷加快。未來,智能物流將徹底改變現在的物流經營體系,企業必須加快轉型升級。
除了京東外,電商巨頭阿里和蘇寧,物流巨頭申通和圓通等均加大了無人倉方面的布局,阿里去年8月份啟動的惠陽無人倉是我國實際投入使用的規模目前最大的無人倉庫;蘇寧雙十一前全面上線了云倉庫;圓通則從上海中心開始,正在大面積上馬自動分揀線,無人倉正在我國遍地開花。
隨著各家巨頭的積極布局、新銳創業公司的迅速崛起,各大企業紛紛加入了智能物流機器人的市場布局和研發中來,尤其在我國大力推行中國制造2025以及企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智能物流機器人已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
快遞機器人上路受法律限制
如今快遞機器人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發展起來,部分國家地區的快遞機器人已經上路,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制度,不過在此過程中也遇到了問題。近日,考慮到對行人安全的影響,美國舊金山市官員已經舉行投票,宣布在該市對遞送機器人進行限制。這對這個新興行業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最新提案要求快遞機器人向行人發出警告,并遵守通行的權利。這些反對者更多的是擔心遞送機器人對行人安全造成影響,尤其是老人和兒童。
2017年3月3日,弗吉尼亞州州長在一份允許機器人送快遞的法案上簽字。根據該法案規定,快遞公司從2017年7月1日起可以使用速度不超過每小時10英里的機器人送快遞,所送貨物不超過50磅(約22.6千克)。
其實為了將快遞機器人推向實用化,是完全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據稱,如果將快遞機器人歸入拖拉機等小型特殊車輛的話,將只有在特定時間內才能在人行道上行駛。但是,目前,并沒有合理的法律制度能夠有效的解決這一現象。
快遞機器人何時能夠落地應用?
以京東為例,據悉目前京東在全國設有1300個京東派配送站點,這些站點未來將有望陸續成為京東配送機器人的基地。如果滿負荷工作,一個配送機器人一天的配送量相當于一個快遞員的工作量,
早在2017年6月18日,京東就正式對外宣布投入運營智能無人配送車。據悉,這是繼京東無人機運營中心落成并啟動常態化物流配送、物流機器人入倉進行訂單生產之后,京東配送機器人正式落地投入運營。
今年1月18日,京東集團宣布與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攜手建設京東智慧物流產業集群及全國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基地,打造全球首個以智慧物流驅動的智慧科技城市樣板。
根據此次京東集團與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簽約內容,雙方將共同建設“京東智慧物流產業集群及全國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基地”,聚焦智慧物流、人工智能、智慧城市三大產業。
(審核編輯: 林靜)
聲明:除特別說明之外,新聞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