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智能城市?有一堆充電樁、可以用手機移動支付就夠了嗎?顯然不是。智能城市應該更加關注人、也就是居民的需求,通過互聯網等先進的技術,來改善居民的生活。在這個方面,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羅那,可以說是目前全球最佳的范本了。
奧運遺產和“超級街區”
1992年,巴塞羅那主辦了奧運會。作為奧運建設項目之一,鋪設了長達近500公里的光纖電纜,并努力振興Poblenou老工業區。經過多年的發展,Poblenou已經成為巴塞羅那的科技中心區域,包括思科等巨頭都在這里設置了實驗室,旨在開發智能停車和能源管理項目。
于是,“SuperBlock”(超級街區)便誕生了,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智能城市實驗項目,旨在平衡交通、游客和居民的結構,讓整個城市更適合每一個人的需求。
簡單來說,超級區塊區域是一個行人優先區域,該區域將逐步配備野餐桌、樹木、長凳、椅子、自行車架等設施,而汽車在該區域行駛速度將被限制在10公里/小時,將二級街道變成文化中心,同時也能夠適當緩解交通壓力。
這個部分看似沒有太多高科技技術、而僅僅是通過優化城市道路結構的方式來達到目的,但其實,城市機構優化是第一步,技術需要在此框架下,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傳感器密布
從2011年開始,思科一直在與巴塞羅那政府合作,構建全面的智能城市。目前,巴塞羅那擁有超過1.95萬個智能能量計,1100多個可以監測噪音、天氣和交通的LED燈,埋在瀝青公路中的傳感器(可傳輸停車信息),以及能夠監測降水量的傳感器等,通過這些技術,能夠讓“超級街區”更加智能和宜居。
另外,整個系統擁有通用的API,讓所有傳感器可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協同工作,提高生產力和效率。比如,集成傳感器的垃圾桶可以向垃圾車發出信號,垃圾車會優先回收已滿的垃圾桶,而不必再逐個檢查。
當然,居民的參與也是必要的,目前巴塞羅那居民家中通常會自行對垃圾分類,將玻璃、紙張、塑料分開收納,這是一種更加環保的生活方式。四年來,巴塞羅那花費了約15億歐元用于垃圾回收,而在智能城市系統的幫助下,這個數字有望大幅下降。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