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癌癥成為了一個常見性疾病。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很少聽說一個人患了癌癥,即使聽說那也是覺得很稀奇的事。
隨著人們的年齡越來越長,老齡化結構越來越突顯,以及飲食、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等等習慣的改變,這一疾病逐漸變得普通,變得和我們熟悉起來,不會再讓我們談癌色變。
不再談癌色變的另一個因素是,我們醫學水平的提高。不僅認識了面目多變的癌癥,還找到了對付它的手段,比如手術、放療、化療、靶向藥物控制等等。但這僅僅是一個“好”人,患了癌癥“后”的對抗手段。而這個“后”,大部分患者往往已經到了中期,亦或是末期。
從國際以及目前中國來說,對這部分患者即使手段用盡,生存率也較低。那么,如果我們可以提早發現,提早進行干預,這樣存活率就會大幅提高。比如歐洲、美國,近些年在早期發現方面做得很好,很多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提高。
而在早期癌癥干預中,放射治療被稱為最安全、最經濟有效的手段。因為,有些部位的早期腫瘤、體積較小、手術不好切除,而且手術創傷較大,病人的接受度和耐受性較差。對這類患者來說,采用精準放療技術,病灶越小治療效果越好,損傷和副作用越輕,而且沒有創傷治療過程,非常安全,固能被稱為是最安全的方式。同時,費用也較低。
此外,高齡患者,當身體機能無法承受開刀、麻醉等有創過程打擊時,采用精準放療更有優勢。
事實上,放射治療針對的主要是早期癌癥患者。
雖然放療是一個較好的治療手段,但在中國發展的50多年中,卻一路坎坷,到目前不被社會廣泛認知。這其中有頂層設計的原因,也有學科不受重視的問題,那么這些宏觀的因素就會使得這一治療技術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和擴大應用。為了更有效地服務于癌癥患者,我們期望這一技術領域得到社會更多認知,得到政府職能部門更大的政策支持和醫療機構適度的結構調整。
裝備不足
放療的發展歷程,無論是社會還是醫學界對它的認識都很膚淺,但真正的放療發展已經100年了。由于放療的出生次后于放射診斷,都姓“放”,好像是雙胞胎兄弟,采用的手段都是放射線,因此被放在一起半個世紀,但放射診斷和放射治療的功能和作用完全不同,一個學科是診斷,一個學科是治療。但將兩個學科放在一起的結果是專業的師資、技術前行過程中帶來很多現實與認識的差距,所以這個領域在中國的今天仍在艱辛發展中,很多本應屬于順理成章的關系并沒有理順,其全貌也未被老百姓、醫學界全面認識。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放療技術本身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級的階段,已經實現了全身腫瘤精準治療的全覆蓋。從技術的精準角度來說,放療技術的提升,使得它的劑量聚焦程度越高,在早期腫瘤、老年腫瘤領域優勢更明顯。從腫瘤的整體特性來說,70%的腫瘤在不同階段需要放療,放療參與度很高,角色也發生著變化。隨著科學技術和醫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很多早期腫瘤能夠被檢測出來,放療可以替代手術成為首選治療。面對八九十歲的高齡患者,年齡大、身體條件差等因素限制手術治療病人,采用放療卻是非常安全的治療手段。因此這就是放療在國際上發展快、認知度高的原因。如果要說國內外放療整體存在的差距,是國家戰略高度的認知,在癌癥治療的戰略上沒有認識到放射治療的重要性,后續的問題就嚴重了,治療裝備上的不足那就很難滿足70%左右的患者需要放療的需求。
其次是醫療設備的配置數量和程度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即使和臺灣同胞比,也有一些差距。中國配置水平達不到世界衛生組織要求的平均水平。放療應用的重要指標是每百萬人口兆伏治療機的數量(MV/百萬)。在美國、日本、法國和澳大利亞,估計的這個指標分別是10.2、6.4、5.9和5.0MV/百萬,但我們中國現在遠遠沒有達到,中國的百萬人均設備占比是0.53。
設備配置不足造成的后果是大量病人得不到有效治療;其次是已有的設備人滿為患。設備的質控檢測維修要求難以達標。有的設備為了經濟利益運行時間超過最高標準,超負荷運作會導致質量管控不能有效保障。超負荷運作會導致設備參數不精準,那么無法獲得精準療效,比如有些患者確實做了治療,但沒有得到預期的療效。
人才不足
在放療這個領域,即使解決了設備不足的問題,放療人才也遠遠不夠。人才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教育體系的認知出了問題。
放療科和放射科可以比喻為雙胞胎,同樣是采用放射線作為主要手段的科室。放射診斷科是通過射線等手段檢查患者的身體情況,是影像診斷學科;放療是通過放射線手段殺死腫瘤,從原理來看這對雙胞胎其實就是同胞兄弟,放射診斷在前,放射治療在后。而先生的比后生的個子高,后面的弟弟矮,這一放就放了50年。雖然原理都一樣,但目的不一樣,雙胞胎一個從政一個從商。這50多年發展中,放射治療放在放射診斷的后面,變成了一個科,進一步從一個醫技科發展壯大成為一個臨床學科,也就是這對雙胞胎一個管診斷、一個負責治療。在一起的幾十年,嚴重影響了一個專業學科的獨立成長。
放療的發展歷程,在國外也是這樣,但國外發展的較快,獨立較早,結構調整較快。而中國的體制改革調整較慢。放射治療有自己的位置也是近年來才出現兆頭。
我們查查中國放療發展史,解放后就有了放射診斷學,那是一個大學會,當時就涵蓋了放射治療,但都以放射診斷為主。到了80年代,部分學者反復呼吁,放射治療是一個獨立學科,而且是一個臨床學科,與放射診斷目的完全不一樣,它是為了治療腫瘤開啟管理病人的方式,是需要有床位的。在不斷呼吁下,1986年終于獨立成立了放射腫瘤治療學會。那時候我還是研究生,報名參加了西安第一屆中國放射腫瘤治療學會。
到現在,放射腫瘤治療學會逐漸龐大,但是問題出來了。在大學醫學教育課程中仍然沒有放射治療的專業課程。
那么,在一個大學五年這樣的醫學教育里,連放射治療這個學科都不設,100年的發展史、治療手段進展都沒有向學生們講授,這足可以證明放射治療不受重視,在治療腫瘤領域沒有重要地位。
顯然70%的腫瘤需要放療這樣一個客觀事實沒有被廣泛認知。其次是對放射治療學科的專業屬性掌握和構成不夠全面,放射治療學科構成的一個重要成分是放射物理學,掌握和使用這部分先進技術的人員是物理、工程及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碩士以及博士畢業生。在美國這部分人員有專門的放射物理師崗位編制,但是我國沒有放射物理師崗位編制,掌握這些高端技術的只有技術員或技師崗位編,嚴重影響專業技術發展,影響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這樣一個掌握醫學物理專業的高技術崗位,卻沒有系統專業培養計劃和職業崗位編制。就像火箭軍部隊缺少雷達、計算機專業兵種一樣,很難在精準制導、準確打擊腫瘤目標中發揮作用。
臨床專業技能培訓和研究不足
現在七年制研究生來了9個,有幾個來找我,問能不能當我的學生,我說你學過放療嗎?他不知道,我說那為什么當我學生呢?他們說,你有名。我說我有名你就會有名了,名師出高徒嘛,我說你這些徒不高我還不要。當然,開個玩笑。
這里面就是說,現在學生們也意識到新的發展了,這個專業的進步和治療手段的優勢,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
其實,這個專業從學醫角度來講,特別有成就感。此外,風險低操作技術多。比如晚期癌癥骨轉移疼痛,放射治療后患者的疼痛度會降低,可以睡得著了,部分患者會疼痛感消失,看到患者減輕疼痛折磨,醫生就會有成就感。也有些患者,放療幾次后可以起來走路,和家人談笑風生。通常很多治療手段不能把病治好,把病人搞的很痛苦,錢花的很多,相比而言放療就輕松很多。
所以這些都需要我們重視,如果在學科的發展定位等方面不加大力度,做頂層設計改革,那中國未來癌癥的治療差距會非常大,從裝備到人才都會出現滯后。
現在,關于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投入也較少。多年前,863計劃中,要求把放療技術的進展轉化為臨床成效進行系統性研究,比如鼻咽癌、宮頸癌,傳統的治療手段下療效不低,但病人的生存質量差,研究精準放療怎么樣可以降低病人副作用和并發癥,提高生存質量就非常重要。
臨床發現,鼻咽癌放療很好,但是脖子萎縮口干舌燥,帶個水瓶子長期說話很困難,吃飯咽東西很麻煩,那么這個就是傳統放療留下的遺憾。新的技術誕生以后,就是用現在的放療技術后這樣的癥狀得到了減輕,并發癥減少。
像肺癌、肝癌、胰腺癌,現在新的放療技術出現后,創傷小、風險低,優勢就更明顯。如果把這些先進的放療技術轉化為臨床結果,進行轉化研究,在臨床上大規模把數據結果展現出來,讓更多地患者知道怎么去選擇治療方法。如果因為你不拿數據,總提那個陳舊的指南,而很多指南的數據或文章都是10年或前20年前的。
總得來說,放射治療這一領域,從頂層設計到設備配置、再到人才培養,都有很多需要跟進的地方。如果我們再不重視,未來在癌癥這一疾病領域,和國際的治療存活率會越落越多。放療,在癌癥治療領域,是最經濟、最安全的一種手段。
夏廷毅簡介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解放軍總醫院、解放軍醫學院客座教授,空軍總醫院放療科主任,軍隊國家臨床重點腫瘤專科學科帶頭人兼全軍腫瘤放療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分會副主任委員,全軍腫瘤放射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專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