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首次針對高危復雜的脊柱翻修手術采用3D打印技術,幫助手術過程中三維可視、精確定位,成為宜昌首例將3d技術運用于復雜脊柱的手術。
3D打印脊柱
患者熊作文今年60歲是興山縣人,2014年10月患者不幸摔傷至腰椎骨折導致癱瘓,并出現雙下肢麻木、無力等神經癥狀。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用金屬固定的方式對他進行了脊柱融合術,手術非常成功,熊作文再次能夠站立行走。但在一年的恢復中熊作文發現,自己經常出現四肢酸麻的癥狀。
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首次針對高危復雜的脊柱翻修手術
今年1月8日,熊作文再次來到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檢查,通過CT發現腰椎部分還殘留一塊碎骨壓迫周圍神經,正是這塊碎骨,導致熊作文出現四肢酸麻等不適癥狀。
“要想修復這個問題,必須將碎骨取出,”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周才勝說,“但是脊柱手術本身就是高危高風險的手術,患者還是2次手術,由于體內存留金屬內置物,照CT的時候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為了解決手術中存在的這一問題,宜昌市第一人民院骨科決定采用3D打印技術,通過數據模擬打印出脊柱,在手術前可以看到CT圖上看不到的內部情況。
宜昌市第一人民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覃濤,既是醫院的骨科醫生,也是該院3D數字骨科學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我們從2009年就在研究3D數字化手術,在行業內比較領先。”覃濤說,“將前期多角度的CT數據處理成3D數據后,我們通過3D打印技術迅速為該患者制作了1:1脊柱三維模型,立體、精確地顯示脊柱骨折部位的內部情況。最終為患者精準、快速地實施手術。
“3D技術手段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可為每位患者建立個體化的三維虛擬模型與3D實體模型,使醫生得以在術前清晰、直觀、全面地了解病情,提高手術效果。”覃濤說,“這種技術手段不僅可以在醫院外科手術中廣泛應用,還可以在美容整形等多個領域應用,將成為未來醫療行業的主流輔助手段”。
由于術前準備充分,術中定位精準,且減小了手術創傷、縮短了手術時間及費用,目前患者熊作文術后恢復良好,將在年前出院。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