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對人口過剩的擔憂迫使中國決策者頒布計劃生育政策。而40多年后,其結果是人口迅速老齡化,適齡勞動力人口不斷減少,中國可用于生產世界其他國家所需產品的工人越來越少。
2020年中國“世界工廠”名號將終結
中國歐盟商會資深產業專家豪爾赫·烏特克認為,到2020年,中國的制造業成本可能會增長一倍甚至兩倍。其“世界工廠”名號將就此終結。
全球化令蘋果、通用等大型企業選擇在勞動力成本最低廉的國家建廠。過去,中國一直是它們的首選。但如今,中央王國正丟掉優勢地位,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不再像以前那樣低廉。自2010年以來,中國的制造業成本平均每年上漲約16%,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人口快速老齡化、工人生產效率更高是上漲的主要原因。
盡管人數更少,但新一代工人卻比上一代工作效率更高。麥肯錫咨詢公司表示,2007年至2012年,中國的勞動力生產率年均增長11%,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則分別為7%和8%。工人生產的越多,要求的工資也就越高。不斷增長的勞動力成本迫使跨國制造商開始尋找其他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畢馬威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4年間,對于中國制造業的外來直接投資減少20%。
那么,制造業都去哪兒了?一部分遷到了東南亞。
僅僅因為其他地方成本低廉便搬遷整個制造工廠,這并非易事。成本的差異必須足夠大,才會讓搬遷有利可圖。東南亞制造成本和中國制造成本的差距正不斷拉大。例如,中國工人每賺1美元,泰國工人僅賺40美分,印尼則更低,才8美分。柬埔寨和越南的勞動力成本也相當低。
于是,一些已在華設廠的跨國公司開始采用“中國 1”戰略:仍保留在中國的工廠,同時在另一國家設廠。東盟國家是這個戰略的最大獲益者之一。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