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九偽一真早就不是新聞。近日,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推出書畫真偽科學鑒定系統,以光譜等高科技手段為藝術品驗明正身,卻沒有引來想象中的一片叫好。機器未必比肉眼更靠譜?原因耐人尋味。
光譜之下年代無所遁形
書畫真偽科學鑒定系統歷時數年研發而成,通過拉曼光譜、紅外光譜和熒光光譜等光學設備,分析作品使用的紙張、顏料、墨跡、印章等的年代與出處,從而達到區分真偽、為藝術品斷代的目的。比如,古代作品的墨色中,不應含有近現代才有的人工合成化學成分如丙烯類繪畫色。再如,普魯士藍是外來顏料,傳入中國的時間可以成為斷代依據。若經科技檢測,一幅中國古畫使用了普魯士藍,其年代標注卻早于普魯士藍傳入年代,那么這幅畫就應被質疑。
研發者以中醫與X光比喻科學鑒定系統的誕生意義。過去,專家鑒定書畫真偽只憑肉眼和經驗,就像中醫望聞問切,現在有了光譜儀、顯微鏡等科學儀器,如同借助X光、CT幫助了解機體內部情況,使鑒定者長了一雙;火眼金睛,對書畫材質從內到外透徹了解。原本沒有統一標準的書畫鑒定,可由機器一錘定音,再不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
儀器鑒定也不能包打天下
光譜鑒定排除了肉眼鑒定的盲點,本該一片叫好。但在業內專家看來,依靠科學儀器只是藝術品鑒定的手段之一,不能作為惟一的依據。傳是拍賣書畫藝術顧問謝尚晉表示:有些贗品,在造假的過程中用的是老裱、老紙還有老墨,科學儀器只能鑒定出它的年份,卻不能真正鑒定出是不是畫家本人的作品。;他認為,過于依賴科技,反而會造成鑒定偏差。國內有一位唐三彩制作高手,作品幾乎以假亂真。他制作的一批唐三彩曾三次通過機場安檢儀器,在第四次過關時被認為是國寶出境。送到專業鑒定儀器下做檢測,竟然成了有3000年歷史的文物,讓人啼笑皆非。
中國書畫悠久的作偽歷史,更讓科技常有失手時。米芾《書史》記載他臨寫的王獻之《鵝群帖》及虞世南書,被染成古色,加上從別處移來的題跋,裝在一起,還請當時的名人題字,這樣的宋代贗品如能流傳到今天,同樣是價值連城的寶貝。假作真時真亦假,在藝術品收藏拍賣中并非一句笑話。
眼學和技術雙保險
對于書畫真偽科學鑒定系統可能引發的質疑,書畫真偽科學鑒定系統課題負責人尹毅表示,科技鑒定和肉眼鑒定是書畫鑒定的兩種不同體系,眼學;也是一門科學,應使其與現代科技的火眼金睛相結合,才能承擔起中國書畫鑒定的歷史使命。
另一方面,支持肉眼鑒定的傳統派也承認,光憑經驗辨識真假有其弊端,怎樣鑒定書畫?筆墨風格最起決定性的作用,但它卻不是最具說服力的;有時,簡直就是最沒有說服力的。對筆墨的解釋,正、反雙方甚至可以從完全不同的方向去運用。眼下,墨跡擴散分析可達納米級別,這樣的分辨率完全能夠為年代辨別提供充分的技術支持。書畫鑒定需要科技配角,不久的將來,也許就是肉眼與科技同唱主角。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