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當前中國制造的主體還處在工業2.0時期,但仍要看到未來的信息化趨勢,并站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制高點看待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制造業作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一直以來都受到各國廣泛重視。面對各國的戰略舉措和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的重大調整,中國也于2015年5月19日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明確提出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主要圍繞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五大方針,以“三步走”為發展的戰略目標,大力推進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根據戰略規劃,可知我國將用3個10年左右時間,最終躋身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在此過程中,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推廣“智能制造”,做大“互聯網+”模式,實現從“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其中,“智能制造”成為《中國制造2025》中頗為重要的關鍵詞,而作為發展經濟重要支點的制造產業,其作用更不可忽視。
究竟如何真正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曉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制造業正重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我們需要從戰略上深化認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智能制造+知識創造’的中國之路”。
轉型升級
隨著我國工業增加值增速加快,降準降息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加上各種密集出臺的穩增長政策,讓經濟下行壓力略有緩解,這也讓企業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而就“中國制造2025”本身而言,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更成為工業4.0的要求。
不難發現,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出的工業4.0道路上,“互聯網+”成為了重要的平臺工具,而在國內制造業中占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隨即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參與主體。
“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優勝劣汰將不斷洗牌民營企業。”賽迪顧問總裁、北京信息產業協會副理事長李樹翀告訴記者,民營企業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國制造2025”的意義和目標,從中把握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發展方向和廣闊空間,著力突破制造裝備提升、自動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應用等重點領域。
其次,民營企業更需要轉變思維,通過建立自己的知識產權、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在自主研發、設計、投產方面,努力做到覆蓋整體供應鏈的上、中、下游,創造出優質的生產設備、質量優質的產品以及高效的生產力。
除此之外,政府還需要在其中給予各方面支持,如向民營企業提供更為豐富的金融服務,緩解民營企業生產過程中融資難的問題;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為法律意識薄弱的民營企業提供法律服務等。
正確認知
當然,“中國制造2025”中的“智能制造”概念并非橫空出世,而是一直以來提倡的先進制造得以發展的最新形態。特別是在王曉明看來,“智能制造”作為先進制造的最新形態一經提出,正在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新趨勢。
王曉明說,“‘智能制造’是制造業依據其內在發展邏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整合逐步形成的。”換句話說,“智能制造”是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集成了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組織方式創新的先進制造系統,是集成制造、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網絡化制造等多種先進制造系統和模式的綜合。
正因如此,市場需求不僅成為先進制造發展的根本動力,也對制造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服務消費者,制造業才出現了由單純制造向服務型制造模式轉變的新趨勢。王曉明指出,“技術進步加之相應的組織創新,終將帶來先進制造的模式創新。”
在服務型制造模式下,制造企業會以“產品+服務”的形式為客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王曉明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總之,先進制造業是以顧客為中心,不斷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了技術創新、組織方式創新和模式創新,以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靈活的生產,從而取得理想的經濟社會效益的制造系統的總稱。”
只有從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模式創新三個維度認識“智能制造”,才更利于把握中國制造業當前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努力的方向,避免盲目求新和急于求成的傾向。
融合創新
毫無疑問,“智能制造”是先進制造業發展到當前階段,整合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由集中式控制轉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并通過物聯網與互聯網的融合,實現智能化、社會化生產的最新形態。但王曉明認為,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產業鏈相關環節,都不能一味地強調智能化,還要根據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尋找最適合的創新技術并借鑒多方面經驗發展。
首先,中國還是要秉承“扎扎實實的工匠精神”來發展制造業。即便是處于工業1.0和工業2.0這樣階段的企業,也不能妄圖直接跳到信息化、知識化階段。王曉明認為,“信息化的確可以提高效率,但也需要有傳統的制造技能支撐,才能有助于優化和提高效率,若缺失了基本技術,也就沒有了效率提升的基礎和源泉。”
李樹翀也對此加以強調,特別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專門有強調基礎原材料、基礎技術和基礎工業的內容,“就是要求中國制造業必須把基礎打扎實”。
另外,“未來的中國制造更應該是‘智能制造+知識創造’。”王曉明強調,當前中國制造的主體雖然還處在工業2.0時期,但仍要看到未來信息化和知識創造的趨勢。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站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戰略的制高點來看待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特別是在新一輪變革還處于相對初級階段,無論是國家頂層設計還是相關制造企業,都需要從戰略上對這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深認識,還需要在理論上深化研究工業4.0的內涵和發展規律,更需要在組織上探索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組織形態,從而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智能制造+知識創造”的中國之路。
對此,李樹翀還進一步提及,通過對《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深刻解讀,以及企業所面對市場環境的深入分析,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與賽迪顧問聯合發布了《中國制造業走向2025》白皮書,其中提出了“構建以數據洞察為驅動的新價值網絡”創新發展新模式,呼吁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依托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整合用戶及需求形成以數據洞察為核心的價值網絡,真正打通系統信息化、渠道智能化,從而實現包括銷售、渠道、市場、物流、管理所有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智能制造。
“全球產業已經步入大生態時代,各個行業之間的融合成為大趨勢,制造業也不例外,大融合、全開放、強關聯、多方向是這個時代的主要特點。”李樹翀強調,制造業與金融、零售等行業可以進行廣泛融合,與生物技術、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的相互作用也會逐漸深入,制造業產品與服務之間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
(審核編輯: 智匯先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