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啟幕的2016年,不僅是成都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成為在結構性改革攻堅中起步的《成都制造2025規劃》的元年。
據了解,成都將啟動工業強基行動,以大項目支撐大產業,以大平臺支撐大產業,以大平臺承載大發展,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筑牢城市發展產業的基礎,加快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
大工業格局——
大創造、大制造、大車都
調整和優化園區布局,夯實工業發展平臺,成為2016年成都工業的一大看點。成都確立了“大園區承載大產業,小園區發展特色產業”的思路,將加快構建“3+N”工業園區規劃建設大格局。
“3”,指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和成都經開區。在這一年,成都將啟動高新區擴區工作,做強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產業支撐,提升經開區工業承載能力,以形成“大創造”、“大制造”、“大車都”三大板塊。“N”,指在中心城區以外的區(市)縣優化形成一批2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業集中發展區,形成若干個千億級園區。
為此,成都將完善園區配套,優化工業用地供地機制,加強園區空間優化、承載能力提升等政策支持,加快推進能源、通信等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健全生產性服務業體系,進一步提高工業園區規劃水平。
去年底,成都市與甘孜州簽署對口幫扶、區域合作和共建成甘工業園區合作協議,并積極推動成阿工業園區加快發展,提升園區管理層級,建立兩地市(州)級層面議事協調機制,著力提升園區規模能級,努力將成阿工業園區打造成為“飛地園區”的樣板和典范。推動合作園區發展,也就成為新一年成都工業的重點工作之一。發揮“首位城市”作用,成都將全力推進成甘、成雅、成資、成阿、成眉、成德工業園加快發展。
非但如此,成都還提出要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探索建立面向國際的投資貿易平臺,加快推進中外合作園區規劃建設,鼓勵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加強戰略合作;并加快“蓉歐+”陸港產業園建設,促進國際企業落戶。
以項目為抓手——
開展工業“競進拉練”
2015年,成都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預計全年完成1500億元、1300億元,遠超年初制定的目標,成為全省工業發展的一大亮點,并在“穩增長”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2016年,成都將保持狠抓工業項目建設的節奏,將完成工業投資、技改投資的目標,分別鎖定在2000億元、1600億元以上。
成都將主動對接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發展戰略,著力引進一批工業大項目、好項目。加強項目精細化服務,進一步完善協調聯動、督查考核等項目促建機制,促進項目多投快建。
其中,要開工建設中國電科網絡信息安全產業園、中國電子8.5代面板生產線等116個項目,加快建設中車成都產業園、京東方擴能、兵裝集團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等150個項目,推動東風神龍等134個項目投產達產。
圍繞目標任務,成都制定了全市工業督查推進制度,具體包括“工業發展現場會制度”、“工業主要指標督查會商制度”、“重大工業注冊項目移交促建制度”、“工業企業走訪座談制度”等。
值得一提的是,從一季度開始,成都將在全市開展重點項目和工業園區建設“競進拉練”活動,在“曬一曬、比一比、學一學”的競進中促提升。一季度,力爭工業投資完成400億元、竣工投產25個項目、開工建設22個項目。
壯大產業集群——
重點推進創新發展
2012年,國家工信部授予成都“中國軟件名城”稱號,成都由此成為國家第三個、中西部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時隔多年,中國軟件產業有了新的產業抱負。
2016年,成都將做優做強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集成電路、光電顯示、智能終端、網絡通信、電子元器件等產業,打造“世界軟件名城”。
這是成都培育壯大產業集群、提高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的重要一步。成都還將做大做強汽車產業,推動一汽-大眾、沃爾沃、吉利等企業導入新車型,擴大產能、提升配套能力,力爭引進更多整車制造企業,并加快培育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及智能制造裝備等千億產業集群。
省委把全面創新改革作為“十三五”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這同樣是成都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2016年,成都工業將圍繞300個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加強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建設,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促進科技、人才、產業、金融等全球創新資源的加快整合。
而且,推動軍民融合發展也被成都置于重要位置。成都將探索“軍轉民、民參軍”新機制,搭建軍民兼容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協同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國家航空產業基地和信息安全、核技術應用等特色軍民融合產業園,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軍工項目,推動多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