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管嘴誤差在正負0.5度,不銹鋼晶粒度要大于等于兩級,2000多噸的鋼鐵高溫鍛造中不允許產生裂紋……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二重)廠區門口鍛造完工的AP1000第三代核電主管道,對外人來說猶如龐然大物,而中國二重的工作人員卻對其每一寸肌膚、每一個幅度都了如指掌。
1月25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媒體新春走基層采訪團來到四川德陽市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近距離看大國重器的打造過程,再走國家命脈企業的先鋒改革之路。
與機械裝備技術較勁60載助推高精尖科技打響中國名牌
據介紹,中國二重誕生于1958年,到今天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基地之一,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所轄子企業,是關系國家安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基礎性、戰略性企業。人們熟知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華龍一號、C919大型客機里的關鍵零部件正是出產于中國二重之手。
2011年,中國二重為方家山核電項目制造泵殼。
越是大工程越是細節里見成敗,諸如華龍一號的中國核電技術要實現突破,其傳送能源的核電主管道就必須做到“零瑕疵”。中國二重的副總工程師鄭建能告訴記者,眼前的這些透著銀光的核電主管道相當于人體的主動脈,將反應堆出來的熱水送到蒸發器,在蒸發器里將熱水加溫形成蒸汽,最后再通過管道回到容器。整個過程要求主管道耐高溫、無裂縫,對焊接技術、鑄造技術要求極高。
“2010年的時候,(成套主管道)國際上的報價是4000萬歐元,相當于4億元人民幣。”鄭建能說。高昂的價格讓中國核電的推進和研發陷入瓶頸,與其從外國進口,中國二重選擇挑起重任,打破世界技術封鎖,自主研發中國的核電管道。經過3年的努力,上千個日夜,AP1000第三代核電主管道終于研制成功。
“我們自主研制成功后,市場價就降到1.37億元,現在市場價格已經在1億元以下。”鄭建能說,目前AP1000第三代核電主管道只有中國二重能生產。該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成品即將送往石島灣核電站進行焊接安裝。
不只是AP1000創造國產化奇跡,60年發展歷程里,諸多“首臺”、“首套”在中國二重研制成功,解決了一系列國家“有與沒有”、“受制于人”的難題。其中,我國第一支百萬千瓦核電發電機半速轉子、三峽水電機組鑄鍛件、火電機組大型鑄鍛件等在內的數萬兆瓦電站都是中國二重的明星產品。
作為世界大國,秉承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中國也積極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援助力度,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將“明星產品”推廣到各個國家。
鄭建能說,目前中國正將自主研發的核電主管道送至友鄰巴基斯坦,協助解決其核電發展過程中技術、資金等問題。
浴火重生抓改革創新發展比肩世界水平
60載歲月,見證了中國二重的成長繁榮。但再回顧歷史,中國二重卻歷經沉浮,幾破幾立,敢于在改革浪潮中勇作先鋒,才終成今日的“大國重器”。
猶記得,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洪鐘敲響,國門打開,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無限生機和活力,這其中有機遇也有挑戰。隨著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二重也開始步入新的發展時期。
初步整頓、恢復性整頓、全面建設性整頓,奏響了企業改革開放的前奏曲。隨后,二重迅速確立了“堅持改革,堅持抓管理、上等級,全面提高企業素質”的工廠方針,從傳統管理向現代化管理邁進,開始了一次次全新的嘗試:徹底打破“大鍋飯”,推行經濟責任制;改革干部制度,實行廠長負責制;改革管理體制,實行分廠制;改革用工制度,推行合同制……
沖破思想、體制的樊籬,中國二重披荊斬棘,在浴火中重生。
既要對內改革,也要對外開放。幾十年里,二重還開始了與國外著名企業的技術引進以及在設計、制造上的合作,熱加工系統大規模技改如火如荼展開。
在這一過程中,二重引進消化吸收了國外鍛壓設備、大型鑄鍛件等產品制造技術,并在“拿來”的同時不斷創新,提高了國產化水平,開發生產出了一批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重大技術裝備,企業從外延擴大再生產逐步轉向內涵擴大再生產。
在此期間,國產最大100t/m對擊鍛錘、國內首條全自動模鍛件生產線12500t曲軸前梁鍛造生產線、國內首臺4000t熱模鍛壓力機、國家重點技術攻關項目600MW火電機組大型鑄鍛件、上鋼三廠3300mm四輥可逆式中厚板軋機等產品紛紛在二重精彩亮相,留下了令人矚目的紀錄、令人感喟的故事,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1987年寶鋼2050mm熱連軋機的制造成功,標志著二重已具備國際先進水平大型成套設備的研制能力。
新時代新夢想直面挑戰再創奇跡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新時代下,作為中國裝備制造業“國家隊”的中國二重將面臨更艱巨的任務,迎接來自海內外更高水平的技術挑戰。
面對未來,中國二重立下了誓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創新發展,致力于建設“三化”新二重,為振興民族裝備制造業,推進我國由裝備大國走向裝備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