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科技圈被一條消息刷爆了,美國將一項名為“保衛美國政府通訊”的法案提上了議程,旨在禁止美國政府機構使用中國公司的電話和通訊設備。
該禁令要求:美國政府機構禁止與使用華為或中興(子公司或附屬公司)生產的電信設備的實體接觸,禁止使用這些實體提供的電信服務,禁止使用由外國政府所擁有、控制或與之相關的實體所生產或提供的電信設備或服務。
不過當下這份法案還需要各種程序才能生效,但是無論結果如何,這都說明了美國又提高了對中興和華為這兩家中國科技公司的提防。
這份法案如果成功實行,在美國手機市場中所占份額排名第4的中興通訊就要深受其害。此消息一傳出,中興的股價就開始下跌,日前中興的高層剛下達在美國市場發售5G移動設備計劃,然而這條禁令的提出,無疑讓中興的5G之路蒙上了陰影。
這一法案究竟會對中興等中國科技企業造成多大影響?中興是否有機會從逆境中找到反敗為勝的妙方?目前中興未給出任何回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似乎這樣的情況在中興的眼中早已司空見慣了,種種政策的背后即是美國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有意遏制,也是大國政治經濟層面的博弈。
2016年,中興因為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管制,被限制在美國的供應商向中興出口產品;2017年3月7日,中興通訊交了8.92億美元的罰金與美國政府達成“和解”;但是還沒等中興舒口氣,又來了這次的事件,今年是中興的本命年嗎?
由于中興從事的行業原因,其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數以萬計、非常復雜,僅僅來自美國的上游合作伙伴就有數百家,其中部分關鍵產品還是美國獨家所有,這次的懲罰無疑會影響到中興的正常經營。
中美雙方都付出代價
近年來,“中國威脅論”的聲音開始在全球傳播開,產生的貿易沖突也越來越大,這次中興事件的發生,可以看成是美國對于中國科技企業崛起的一次“政治性警示”。
目前,中興終端產品已銷往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市場發貨量占比超75%;2015年中興在美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500萬部,是在美國市場出貨量最大的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在美國市場排名第4。不僅如此,中興在美投入巨大。有數據顯示,目前中興在美國有350多名員工,80%是本地員工,在全美建立了6個研發中心和1個物流中心,另外,中興手機還是美國NBA五大球隊的官方合作伙伴。
可以看出,在全球經濟的驅使下,所有的產業早已不分你我,彼此互相謀取利益。美國在企圖限制中國科技企業在美的發展時,也同樣傷害到了自己本土的利益。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高通和英特爾,光高通一家就將損失近4000萬美元的利潤,美國芯片市場股價也動蕩明顯起來。
然而這一切或許終將以鬧劇結束。目前,白宮的調查表明,沒有證據顯示華為公司為中國政府從事“間諜活動”,這與之前美國國會指責華為中興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結論截然不同,中國外交部也注意到了這一情況,號召有關國家正確看待中國企業的投資經營,并為其創造公平、穩定的環境。但是中美雙方在這場鬧劇中,都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打破“缺芯少魂”局面
這一系列的風波值得我們深入的思考,美國電信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國家電信市場,中國企業想進入其中,光靠現在的技術能力,可能力不從心,一旦被美國等發達國家制裁,我們一點反抗的力量都沒有。
跳出中興看整個科技產業,“缺芯少魂”的局面并未完全打破,需要我們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上繼續下苦功夫。政府一方面要繼續從資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一方面各個企業也要抱團取暖,聯合發力,逐步加大自主核心技術的研發與合作力度,推動自主核心技術的快速發展。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