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江蘇省經信委與中國建材集團在寧召開合作對接懇談會,并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場懇談會傳遞出鮮明的新信號:江蘇將搶抓央企深化改革的機遇,啟動新一輪“對接央企”行動;同時,“對接央企”的重點,正在從過去的“擴大投資”轉向“增效升級”。
“對接央企”迎來新機遇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共同推進新材料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升傳統行業綠色生產水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制造服務轉型等方面展開合作。省經信委將在產業布局、重大項目推進、專項資金安排等方面對中國建材集團在蘇企業開辟“綠色通道”。
省經信委主任徐一平表示,打造制造強省,既要依靠“內力”,也要依托“外力”。央企規模大,實力強,具有獨特的產業、科技、人才和市場營銷網絡優勢。
當前加強與央企的深度對接合作,面臨著難得機遇。為在新一輪整合中贏得主動,很多央企在積極尋找擴張和發展機會。江蘇作為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基礎設施完善,科教人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外向度高,發展空間廣闊,加上與央企長期合作的良好關系,都為“十三五”雙方實現合作共贏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今后5年,江蘇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切入點,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著力點,以推進智能制造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15個重點領域,實施八大工程,實現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新跨越。這些都需要大批高端核心技術和尖端發展項目支撐,央企在資金、技術和管理上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
從“擴大投資”轉向“增效升級”
如果說,“十一五”“十二五”,各省與央企的對接,以“擴大投資”為主;剛剛進入“十三五”的江蘇,則將“對接央企”的重點率先轉向了“增效升級”。江蘇“對接央企”著重4方面。
通過對接央企,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引進中高端制造業、先進技術和人才等優質資源,促進江蘇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先進制造業體系。
通過對接央企,推動江蘇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央企是實施“走出去”戰略和對外競爭的主力軍、先行者,江蘇希望借央企更好地搶抓“一帶一路”機遇,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合作。
通過與央企對接,江蘇還希望盤活企業存量資本,引進增量資本,促進現代產權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夯實企業發展基礎;通過央企資金、技術、管理和文化的注入,加快資源和生產要素在我省的集聚整合,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造活力和競爭實力。
在高端智能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以及循環經濟和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取得創新突破;培育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加快推動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全面促進我省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央企蘇企對合作各懷期待
2014年4月,中國建材集團旗下蘇企“中復碳芯”生產的碳纖維復合芯導線在南京長江燕子磯大跨越改造工程成功掛網通電,宣告了世界上首條使用碳芯導線的大跨越工程誕生。“中復碳芯”董事長任桂芳表示,和傳統銅芯相比,碳芯具有載流量大、重量輕、節約桿塔、節約能源、強度高、安全系數高等一系列優點,但由于價格較高,在新線推廣上仍面臨困難。“我希望借助綠色通道給予企業一定的幫扶,建議政府對碳芯導線制造上下游企業制定財稅、金融等綜合配套政策,給予扶持。”
同屬央企的南京凱盛國際工程公司自主開發了“水泥工廠智能制造平臺”,將水泥工廠常規勞動定員從250人減少到100人以下。2015年,應用該技術的泰安中聯水泥有限公司,成為水泥行業唯一入選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的企業。公司負責人李建東建議,省經信委在省內開展示范企業、試點單位、技術中心、專項基金等各類申報工作時,能夠對他們開通綠色通道,同時在研發資金以及科技成果鑒定、成果轉化、標準規范制定等方面給予扶持。
“中國建材集團作為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一直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江蘇金峰水泥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趙曉俊在懇談會上希望中國建材在提升產品質量、清潔生態生產、人才培養、化解過剩產能等方面給蘇企更大的支持和幫助。
省經信委相關人士透露,除了“中國建材”,合作計劃也有望向其它央企延伸。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