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米科技作為小米生態鏈中適應最快、成長最快的企業,在并未失去獨立性的前提下,借助巨頭的資源快速成長,更由此埋下了成為巨頭的“種子”。伴隨著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智能化浪潮洶涌而來,資本市場也誕生了無數的新風口。小米創始人雷軍曾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而對于小米而言,也到了它展翅騰飛的時候。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百億獨角獸企業,小米上市的動向一直備受關注,早有傳聞今年小米要IPO計劃上市。不過在此之前,小米生態鏈公司華米科技卻先一步赴美IPO,為小米充當探路先鋒。
美國東部時間1月12日,媒體報道稱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巨頭華米科技已經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招股說明書,這意味著華米科技今年上市的說法被證實。華米科技和小米之間的關系非同一般,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還是小米在智能硬件領域布局的關鍵一環,它的上市將會對小米接下來的估值產生重大影響。
據招股書顯示,華米科技擬議的最高籌資額為1.5億美元,在納斯達克全球市場板塊上市,股票代碼為“HMI”。不過,招股書中暫未透露首次公開招股的發行價格區間及股票發行數量。據悉,瑞信證券(美國)有限責任公司、花旗全球市場公司和華興證券(香港)有限公司將擔任本次IPO的承銷商。
華米估值試探市場深淺
華米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中重要的一環,它的估值情況將可以試探出當下資本市場的深淺。來自于調研機構的報告顯示,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一直在快速增長,在短期內這樣的趨勢將會延續。
根據Frost&Sullivan的報告指出,從2014年到2016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規模從17億美元增長至160億美元,出貨量則從2930萬臺增長至1.029億臺。這個數據到2021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營收規模預計將達到462億美元,從2016年到2021年的5年間,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23.6%,出貨量將達到2.819億臺,年復合增長率22.3%。
可見,智能可穿戴市場的前景是空前龐大的,而智能可穿戴也只是智能硬件領域上的一個重要細分點。由此可以得知,智能化熱潮來臨下,該行業蘊含的資本紅利足夠令人心動。去年,雷軍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曾說過小米五年內不可能IPO上市,但是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不上市的承諾已然是空話。
實際上,早在小米手環熱賣的那一年,2015年中國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預計未來在主要市場中仍將保持最高的增速。
這個市場機遇,小米不可能錯過,而華米科技上市在業界看來,就是幫助小米試探水溫。
根據招股書顯示,華米科技的業績在2016年營收15.56億元,全年凈利潤2394萬元,凈利潤率僅為1.5%;2017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2.96億元,同比增長37.1%;凈利潤為9537萬元,凈利潤率為7.4%,有較大提升。
此外,2017年第三季度營收4.74億元,同比增長27%,但環比下降3%。另外,2017年第四季度,華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為650萬件。
對比國外智能可穿戴設備巨頭Fitbit,2017年三季度它的營收為3.93億美元,凈利潤為虧損1.13億美元;2016年同期它的業績為5.038億美元,凈利潤為2610萬美元,凈利潤率為5.2%。截止目前,該公司的市值約為12億美元,對比上市時期的60億美元已經大幅度縮水。
對比下來看,華米科技在營收方面暫時不如Fitbit,但是凈利潤表現上卻要好上很多。根據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三季度小米反超Fitbit位居全球穿戴設備市場份額第一名(華米是核心),綜合來看,華米已經在未來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估值超過Fitbit是必然的。
伴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在細分領域上的不斷滲透和發展,快速擴展的應用場景反過來推動了下一代產品的開發。與此同時,也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和變現機會。
華米科技的前后今生
招股書中明確表示風險信息,華米科技是小米可穿戴產品設計和制造的唯一合作伙伴。但是值得一提,華米科技和小米簽訂的商業合作協議和戰略合作協議中顯示,雙方的戰略合作協議將于2020年10月到期。
這個信號是否暗示著華米科技到時將徹底脫離小米的桎梏,完成單飛。此外,招股書中還披露了華米科技的公司結構,如下圖:
根據資料顯示,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華米科技)注冊成立于2013年12月,專注于研發、生產和銷售智能可穿戴設備。其屬于小米生態鏈企業,創立之初就獲得小米和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投資。同年7月,分公司華米(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擴大運營范圍。
華米科技誕生之初就已經定下了IPO上市的計劃,2014年12月,華米公司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作為離岸控股公司,促進融資和海外上市。與此同時,還注冊了位于香港的全資子公司華米香港公司。從2014年12月到2015年4月,按照股東在安徽華米中所占權益,開曼群島的控股公司向當時安徽華米股東的控股實體發行了普通股和優先股。
2015年2月,華米香港有限公司在中國大陸境內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北京順源開華科技有限公司,也即是招股書中提到的WFOE(外商獨資企業)。
華米科技及其附屬公司,均主要為小米可穿戴設備業務提供助力,主要產品包括了小米智能手環、小米智能秤、自主品牌AMAZFIT米動系列智能手環及智能手表,共9次獲得德國iF、德國Red Dot、中國設計紅星獎金獎等全球工業設計獎。
招股書中還介紹了華米科技自2013年成立至今的輝煌成就,截止2017年9月30日,智能可穿戴設備發貨量為4530萬臺,2017年前9個月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一。
小米本身作為百億獨角獸,卻孵化出華米科技這樣的十億獨角獸,已經引起業界的驚嘆。
小米IPO能否突破千億美元
上一段中,已經提到華米科技是小米孵化出來的十億獨角獸。根據目前的狀況來看,華米科技的IPO估值應該是在10億~20億美元之間。顯然作為小米的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的先行上市必然會對小米產生影響,以華米科技的IPO估值可以推測出小米的IPO估值。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小米營收超過千億元人民幣,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9000萬部,同比增長50%。尤其小米并未公布其財務數據,我們無法得知小米的凈利潤是多少,但是此前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曾預估小米手機平均每一部利潤為2美元。如此來算,小米去年智能手機業務凈利潤就達到1.8億美元。
外加上小米生態鏈業務的收入,推算小米營收約為華米科技57.9倍,凈利潤約為20多倍。按照這個數據以營收倍率計算,小米IPO估值應該是800億美元,足以躋身國內互聯網巨頭之列。
此外,業內人士和其它機構的評估,也是認為小米估值在千億美元左右。對于網上2000億美元估值的說法,只能是夸張之詞罷了,目前資本市場上來看,小米估值還達不到該水平。
不過,對于雷軍來說,小米估值能突破千億美元就已經是完成當年他的夢想了。
值得一提的是,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小米公司已經選擇了摩根士丹利以及高盛作為該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的承銷商。
自2010年到2014年,小米一共完成了6輪融資,投資方眾多,包括晨興創投、啟明創投、IDG資本、淡馬錫、DST、GIC、厚樸投資和云鋒基金等數十家VC/PE機構。
而小米最近一輪的融資是在2014年,那輪融資之后估值為450億美元。如今幾年過去,小米估值也翻了一番,小米一旦成功上市,很可能就會成為繼阿里巴巴之后IPO規模最大的企業。
雷軍締造的小米宏圖
2010年,從金山離開做了幾年天使投資人的雷軍停下了自己的腳步,創辦了小米科技。成立至今,八年的時間小米完成了一個奇跡,可以說是改變了手機行業的游戲規則,甚至小米的野心并不僅于此,它想改變的是一個時代。
但是,一路走來順風順水的小米在2015年遭遇了最大的困境,業績下滑,市場口碑下跌。到了2016年更是被vivo和oppo擠出世界前五位置,出貨量和市場份額也是雙雙下跌,最慘的時候甚至差點跌出前十。
曾開創互聯網手機模式的小米走下了神壇,外界唱衰小米的聲音也是不絕于耳。眼看著自己締造的商業宏圖就要大廈將傾,雷軍站了出來,在2017年的本命年里,48歲的他帶領小米進行了一場“絕地反擊”生死之戰。
克服遭遇的種種困難,依靠著小米MIX2、小米6、小米Note2等系列新品以及在新興印度市場的發力,小米成功的完成了強勢反彈。截止到2017年10月底,小米年銷售量達到了1000億美元(150億美元),智能手機出貨量也是完成了逆襲。
這段往事令雷軍刻骨銘心。2017年8月,他在個人微信公賬號上發表了一篇《雷軍:小米如何成功逆轉》的文章,罕見地坦承了這兩年小米的得失過錯。雷軍稱,過去兩年,外界輿論幾乎一邊倒的覺得小米不行了,自己一度壓力很大甚至感覺想要放棄,但是好在大家眾志成城,一起攜手渡過了難關,創造了逆襲的奇跡。
成功的走出泥潭之后小米,在印度和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市場站穩跟腳之后,雷軍的下一步計劃是帶領小米走向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而小米的戰略宏圖也不僅僅是智能手機,其投資的初創公司也是包羅萬象,從智能硬件領域到衣食住行都一網打盡。
當挺過了最為艱難的時刻,小米IPO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小米估值也或將突破千億美元,成為2018年度規模最大的科技企業IPO,創造一個新的記錄。
對于這一天的到來,無論是雷軍還是背后的VC/PE都期盼已久。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