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治理是2017年環保的主旋律,這一熱度在2018年將繼續提升。因為重塑水清岸綠的生態愿景、調整治水產業結構也是當前綠色發展重頭戲。甚至有預測稱,2020年中國水環境治理市場總規模將達2萬億元。
2018水處理再啟產業大年 新一輪洗牌潮如期而至
1月1日,環保稅法與水污染防治法正式落地。兩部新年伊始生效的頂層設計,讓水環境治理成為環保行業寄予厚望的又一發力點,再添新期待。多家研究機構預測,2018年的水處理有望在增速與新增規模上雙雙占據環境治理頭名。
水處理在2017年的喜人發展態勢,毫無疑問是環保整體產業鏈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全民治水”的熱鬧景象背后,是亮眼的增長數據:僅從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領域來看,相比過去5年的規劃投資額,“十三五”期間該板塊將呈現出逐年近1000億元的增量市場。同樣有著明朗發展前景的還有黑臭水體、城鎮污水處理提標改造、農村水環境治理。
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新修的水污染防治法可以有效地從源頭對水生態系統進行把控,提升水環境治理技術研發水平和產品競爭力。而市場增量與資本涌入雙雙增強,使得限制水處理行業發展的天花板越來越高,更大的市場空間正在逐步釋放。至此,“群雄爭霸”的場面初具雛形。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7年A股和H股新上市的13家環保企業中,水處理板塊表現尤為搶眼。生態環境綜合服務商包括博天環境、滇池水務、海峽環保等;污水處理企業則以中環環保、興瀘水務、中持股份為代表的;也有水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商,比如上海洗霸、聯泰環保,形成了水處理裝備制造、水污染治理、供水設備再到綜合解決方案的整體產業鏈。除了一直以來支撐水處理行業向前的眾多國企以外,眾多民營資本也正是進入或者有意向進入水處理市場。
隨著一系列治水新規相繼落地,我國水環境治理市場已進入急速變化的階段,考慮市場庫存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預計水污染防治法、水十條等政策對水處理終端市場的影響將在今年下半年大規模顯現,變化體現在渠道、成本、市場份額等多個維度上。具體而言,未來水處理行業的競爭焦點將從過去的渠道、數量、營銷逐漸轉移到產品品質、創新以及水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商。
業內人士分析預測,2018年水處理行業將堅持“精細化管控”定位,政策開啟“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分類調控方向。在此基礎上,短期調控與長效機制的銜接將更為緊密,大力培育水生態環境治理、深化河湖環境改善試點,在控制產業穩中向好的同時,完善多個細分板塊供應鏈,推動防治長效機制的健全。
同一時間,水處理行業品質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對于擁有高品質水處理產品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機遇。同時,環保供需升級的背景下,市場需求也在從量向質轉變。上述政策深入實施后,一些水處理企業在競爭策略上將從細分領域做起,尤其是做好污泥處理、水質監測等細分市場。理論上,全國具有超過2萬億的治水潛力,在水環境治理市場得到進一步規范的同時,一批系統集成專業性強、項目運營管理穩定的水處理企業將脫穎而出。
由于當前水處理市場仍處于良莠不齊的階段,新一輪洗牌潮將不可避免。誠如競爭力、研發能力、質量管控水平較差的企業淘汰將不可避免。據了解,目前市場分化已經出現苗頭。大型水處理翹楚正在憑借體量、“小而美”企業正在憑借技術逐漸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可以預見的是,準入門檻抬高、治理規范趨嚴等因素將使整個水處理行業重新洗牌,水處理裝備品質以及定制化服務將會成為水污染防治法實施后的必爭之地。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