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規模持續領跑全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不久前預測,2017年中國車市產銷量將以2900萬輛的規模,連續9年領跑全球。德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稱,中國2018年將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大市場的位置。對此,專家指出,在連續多年蟬聯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后,中國汽車產業開始進入由大變強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品牌汽車銷量占比不斷提高,“走出去”步伐繼續加快,市場認可度大幅提高,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自主品牌在超越
巨大的市場為國內外車企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更是成為眾多跨國車企及其在華合資企業的全球最大市場。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通用汽車的全球最大市場,2017年,通用汽車及其合資企業在華零售量首次突破400萬輛,同比增長4.4%。
前不久,保時捷在華的第100家銷售中心開業。保時捷主管銷售和營銷策略的執行董事會成員馮佩德表示,中國是其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保時捷四門跑車在亞洲尤其受歡迎,兩座車型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他表示,中國已成為保時捷718車型最重要的市場。僅2017年前三個季度,卡曼和博克斯特的銷量就高達5100輛。
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格局,業內人士指出,在傳統燃油車方面,特別是中高端汽車市場,跨國車企及其在華合資企業依舊有著較大的優勢。但是上汽、長安、吉利、長城等一批中國品牌,通過品牌、產品、技術、制造方面的升級,綜合競爭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如今,中國汽車品牌正逐步站穩腳跟并積累起自身的優勢,中國消費者對中國品牌汽車的認同度也在不斷提升。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17年1-11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957.9萬輛,同比增長3.5%,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4%,比2016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
銷量穩步增長的同時,2017年也是自主品牌高端化有所突破的一年。長城汽車和吉利汽車分別推出了高端品牌WEY和領克,并于2017年4月、11月分別上市。其中,長城WEY的兩款產品,VV7和VV5自上市來,銷量已突破6萬輛。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自主品牌的產品品質越來越好。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此前介紹,從新車故障率來看,過去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故障率相差100多個點,而2016年這一數據已縮窄到14個點,差距微乎其微,有些自主品牌的品質實際上已超越合資品牌。
“中國汽車品牌近幾年的良好表現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一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推動了中國整體創新水平的提升,在此過程中,汽車產業的技術水平、創新能力顯著提高;二是在汽車造型設計、人才引進及核心技術領域突破等方面,自主品牌車企不斷成長;三是國際競爭的壓力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北京科技大學東凌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何維達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車企走向世界
深耕國內市場的同時,中國車企也在加速走向海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汽車企業出口79.7萬輛,同比增長26.6%。分車型看,乘用車出口56.4萬輛,同比增長34.6%;商用車出口23.2萬輛,同比增長10.5%。
整車出口推動中國品牌汽車更多地走向了世界各地,同時,中國車企也在加快從出口貿易為主向投資、技術、管理等深度合作模式轉變。
如今,在海外設立工廠已成為中國車企“走出去”的普遍選擇。2017年3月,吉利旗下的倫敦出租車公司在考文垂安斯蒂工廠落成,這是英國首個專注電動汽車的工廠。9月,吉利旗下的沃爾沃宣布將加倍投資其首座美國工廠,使總額達到10億美元。11月,吉利“白俄吉”工廠總裝線正式投產,工廠計劃在2018和2019年分別生產2.5萬輛和3.5萬輛汽車。
2017年2月,江淮汽車在墨西哥建廠;4月,北京福田汽車集團與阿爾及利亞KIV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合作建廠生產汽車開發當地市場;6月,上汽宣布將在印度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把旗下名爵品牌引入印度,工廠將于2019年正式投產,年產能在5萬至7萬輛之間……
建廠之外,長城、吉利、長安、上汽、奇瑞、江淮、北汽、眾泰及比亞迪等一大批中國汽車品牌紛紛在海外建立了研發中心。長期以來,長安重視技術研發投入,在意大利都靈、日本橫濱、英國伯明翰、美國底特律、美國硅谷建立了各有側重的研發中心。如美國底特律和硅谷主要負責底盤開發和智能汽車開發,日本橫濱主要負責內飾設計,意大利都靈主要負責造型設計,英國伯明翰主要負責動力系統研發等。現在長安共有來自全球17個國家的1.1萬余名研發人員,其中包括7000多名海外研發人員。
目前,眾泰汽車已分別在日本和意大利建立起技術研發中心和造型中心,實現對動力系統、整車平臺以及新能源、智能網聯等方向展開全面研發布局,并已擁有多款自主研發的發動機。
何維達指出,中國車企“走出去”如今呈現出了更為喜人的現象:出口貿易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走出去”有了更多新舉措、新進展。通過海外自主建廠、并購、設立研發中心,中國車企充分結合了當地市場需求、本土化需要,更好地打開了海外市場的大門,同時也在技術上對標國際,縮小與主流車企的差距,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盟,不斷夯實自身實力。
世界級品牌或可期
美國彭博社近日報道稱,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交通改革,以控制污染并減少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這可能對中國的汽車產業發展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環保法規和生產獎勵最終都會促進電動汽車生產,這可能最終會給中國帶來一個打造世界級汽車品牌的機會。
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較2016年同期分別增長49.7%和51.4%達到63.9萬輛和60.9萬輛,分別占據世界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50%左右。
“中國在電動汽車銷售方面已經領先全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徐海東表示,新能源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的銷量在2017年有望達到70萬輛,2018年將達到100萬輛。這些車幾乎都是中國品牌。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壯大和自主品牌的崛起,跨國車企紛紛在中國市場掀起新一輪合資熱潮。2017年8月,雷諾日產與東風新設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純電動汽車;大眾汽車在11月表示,將投資超過100億歐元與中國當地合作伙伴打造40款新能源汽車;11月,福特汽車與安徽眾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合資公司——眾泰福特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公司將打造一系列采用合資公司自主品牌的經濟型純電動乘用車產品;12月,華晨與雷諾組建全新合資公司,新公司業務主要涉及輕型商用車和新能源汽車領域……
業界認為,新一輪合資背后,是自主品牌崛起的一大體現。在新能源領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市場占有率排名前十的車企已難覓外資身影,自主品牌占據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要市場份額。蔚來新能源產業發展基金合伙人張君毅認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投入更早、發展更快,也讓這些企業擁有了一定市場地位和存量優勢,積累了一定的用戶和經驗。”
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朱宏任表示,在連續多年蟬聯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后,我國汽車產業迎來了重要的轉折期。他認為,“在‘中國制造2025’大方向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智能網聯技術,將成為中國汽車邁向中高端的兩個最為主要的突破口。”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為中國汽車產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車企將有可能借此機會打造中國汽車高端品牌。而在關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同時,智能網聯汽車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如果能將二者充分結合,那么,中國汽車產業將會在未來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何維達認為。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