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制造技術——特別是針對金屬零部件的先進制造技術——一般會使用兩種方法:減材制造,即將成塊的材料切削稱所需的形狀;或者增材制造,又稱3D打印技術,即按照精確的形狀逐層構建。
新型智能增材制造系統原型機日本面世
這兩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不過它們也有共同點,就是必需有一個人向程序中輸入特定的指令,然后監督制造過程,并在出現意外情況的時候動手更改這些指令。而如今,隨著智能加工和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人類干預的必要性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過去的事情了。近日,由神戶大學教授ShiraseKeiichi領導的一群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機床原型,它能夠像3D打印機那樣制造精密部件。
神戶大學研究團隊開發的這臺機器與大多數3D打印機或者機加工切削工具所不同的是,這實際上是一臺可以自己決定根據一個加工信息和切削條件的數據庫制訂優化加工流程的機器。
據該校工程研究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稱,這一進展可以加速定制產品的制造,比如牙科植入物和人工骨等。Keiichi還期望它能夠為智能制造系統的持續開發鋪平道路。這種系統能夠通過減少錯誤和提高生產效率來降低成本和縮短制造時間。
據了解,該項目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解決金屬制造當前所面臨的一些問題。一方面,金屬切削需要大量的勞動來創造出指導機器的程序。此外,一旦切削過程已經開始,機器就無法對預想不到的問題做出調整,這意味著,如果出現問題,整個過程將不得不從頭開始。
盡管如今金屬3D打印技術已經成為工業級金屬部件制造的一個越來越受歡迎的選擇,但是神戶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指出,金屬3D打印使用的粉末十分昂貴,而且往往不能夠提供一個高質量的表面。
這種新技術目前仍然是一個原型,也沒有公布具體的技術細節,不過據研究人員們介紹稱,它以一種類似3D打印機的方式來制造金屬對象——這意味著逐層構建,而不是通過切掉多余的材料。最重要的是,這個原型標志著在機加工過程中從向機床輸入指令,到委托機床的轉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
研究人員稱,用戶要做的只是準備目標部件的一個3D模型和材料模型。而該機床將使用一個加工信息和切削條件的數據庫自行確定最佳加工過程,然后相應地自動選擇它的指令。
這個3D打印機式的機床原型實際上是日本神戶大學正在進行的關于智能機床研究的一部分,并在最近舉辦的EmoMilano2015上進行了展示,這是國際上三大機床貿易展之一。
此外,這個原型機器是日本戰略創新促進計劃(SIP)在“創新的設計和制造技術”方向上選擇的三個扶持項目之一。SIP計劃由日本內閣辦公室科學、技術和創新委員會領導。2015年6月,神戶大學向SIP項目申請資金建立3D智能制造中心,其目標是在智能化增材制造領域推動跨學科研究以及企業界與學術界的合作。此外,這個原型機器是日本戰略創新促進計劃(SIP)在“創新的設計和制造技術”方向上選擇的三個扶持項目之一。SIP計劃由日本內閣辦公室科學、技術和創新委員會領導。2015年6月,神戶大學向SIP項目申請資金建立3D智能制造中心,其目標是在智能化增材制造領域推動跨學科研究以及企業界與學術界的合作。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