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土壤污染防治備受關注,一系列利好政策不斷出臺。剛剛過去的2017年,各部門均在加速推進防治土壤污染的相關工作,土壤修復市場空間逐漸擴容,企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土壤防治備受政策青睞 千億市場空間亟待開啟
自“土十條”和《農業面源污染土壤治理》頒布以來,土壤污染防治頂層設計不斷完善,一系列利好政策持續加碼。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土十條”的落地之年,期間,環保部牽頭成立全國土壤污染防治部際協調小組,制定了工作規則和工作要點,并強化“土十條”目標考核,與各省區市簽訂目標責任書。與此同時,中央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都在加速推進防治土壤污染的相關工作。
在資金支持方面,2017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65億元,主要用于31個省(區、市)土壤(含重金屬)污染防治,新啟動一批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
為滿足新形勢下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科技需求,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聯合組織編制了《土壤污染防治先進技術裝備目錄》,旨在促進先進土壤污染防治技術與裝備推廣應用。
據悉,該裝備目錄共有14種先進技術裝備,包括污染土壤異位淋洗修復技術、土壤與修復藥劑自動混合一體化設備等,供各類企業、財政投資或產業技術資金、各類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的公益、私募基金及風險投資機構等用戶在土壤污染防治技術升級改造和投資時參考,為土壤污染防治增添新的“利器”。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相關法律法規與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土壤修復將會越來越趨于理性,市場在爆發之后將趨于平穩,“十三五”時期市場有望突破1000億元,污染治理方式將向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行業競爭將會加劇,相關產業和企業將得到迅速發展壯大。
受益于土壤修復的巨大空間與政策紅利,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土壤修復行業,據統計,截至2017年5月擁有土壤相關業務的企業就已達到2600多家,且實力較強的企業主要分散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湖南等19個省市,不乏科研背景較強的企業和國企,為土壤污染防治技術注入源源動力。
目前覆蓋全產業鏈、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大型修復企業早已存在,但高水平專業化、精細化服務的企業還不多。若要立于市場的不敗之地,需要擁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也要求企業在不斷提升綜合能力的同時,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修復材料、裝備、工藝。
相關機構認為可重點關注以下概念股:1、高能環境:土壤修復領域龍頭,2017年訂單放量;2、鴻達興業:耕地修復稀缺標的,PPP模式有望加速土壤改良推廣;3、永清環保:土壤修復業務全國重點區域布局顯現成效。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