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來,中國企業在包括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領域在內的醫藥領域的跨境并購數量不斷增多,2014年上半年的交易數量還在133起,到了2016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則分為別為2904起和4253起。
在跨境并購持續降溫的同時,中國投資者正不斷加碼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投資,大健康產業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并購市場資訊(Merger market)報告顯示,自2013年以來,中企在“一帶一路”沿線并購的規模逐年上升,截至2017年11月底已達379億美元,而2016年全年僅為257億美元。跨境并購投資服務平臺易界的報告則顯示,在今年前三季度的中企跨境并購案例當中,醫療健康行業占據了13%,是僅次于制造業的第二大并購熱點行業。
“民營企業主導了海外醫藥并購市場,在過去三年里交易總額達到了國有企業的21倍左右。” 普華永道“一帶一路”主管合伙人黃耀和表示。
黃耀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企業在大健康領域對外投資時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收購高精尖技術,向中國甚至世界推廣;一個則是用中醫藥進軍當地市場后向周邊擴散。而在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旅游、讓中醫藥走出去的背景下,中醫藥業正在借力“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
健康并購量價齊升
根據湯姆路透的數據,近三年來,中國企業在包括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領域在內的醫藥領域的跨境并購數量不斷增多,2014年上半年的交易數量還在133起,到了2016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則分別為2904起和4253起。
“在這些并購中,戰略業務并購為主力。”普華永道中國醫療行業咨詢服務合伙人刑立萍表示,尤其是自2016年下半年來更是呈明顯井噴的狀態。
在2016年下半年的合計2117起交易中,1506起交易為戰略業務并購,占總交易數量的71.14%,而在2017年上半年的4253起交易中,2577起為戰略業務并購,環比增長71.12%。從金額來看,在2015年下半年戰略業務并購涉及醫藥領域的交易金額還只有3.33億美元,到2017年上半年已達25.77億美元。
這些企業希望將海外的優質醫療資源及業務模式引進國內,加速其國內醫療健康業務戰略布局,同時將收購標的作為開拓海外市場的平臺。刑立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也是很多中國公司并購時選擇戰略業務并購的原因,最終將被并購的公司納入現有經營范圍之內。
此外,湯姆路透數據顯示,2016年下半年生物制藥領域交易金額為19.30億美元,2017年上半年已增長至40.87億美元,而同時間內醫療器械領域的交易分別為1.88億美元、1.66億美元。
刑立萍指出,很多醫療器械領域的公司為初創企業,這使得這類企業的并購價格會相對較低。
而生物制藥領域的技術、產品相對比較成熟,交易金額也會高于醫療器械領域的初創企業。年利達律師事務所中國區管理合伙人方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從技術或產品本身來看風險不大,從市場角度來看,這項成熟的技術或產品在其他市場中推出已多年,引入國內也不存在很大的技術風險,“問題在于交易的金額會比較大,對于企業而言是否有足夠的金融實力來支撐、以及推進后續開發等,這是這類并購的風險所在”。
而自2015年以來,中國藥監會及監管部門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政策利好加上資本驅動,使得大量風險資本進入了健康行業。元明資本創始合伙人田源在2017瑞信中國投資論壇上表示,未來這一趨勢還會繼續保持。
但中國醫療行業投資的火熱也讓中國健康產業的并購交易價格大幅度增加。有醫療行業投資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很多私有公司的估值被炒成了天價,而國外優質創新公司的價格卻還不算高”,國內標的的不合理性讓他們加快步伐尋找海外估值合理的收購標的。
在剛剛完成對印度制藥企業Gland Pharma的收購后,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也在一個投資會上表示,在收購Gland Pharma時,交易剛剛公布便有分析師質疑,“為什么買它,還這么貴”。
Gland Pharma主要從事注射劑藥品的生產制造業務,是印度第一家獲得美國FDA批準的注射劑藥品生產制造企業,并獲得全球各大法規市場的GMP認證,業務收入也主要來自于美國和歐洲。在陳啟宇看來,“這家公司在北美市場有很好的成長性,且能起到橋梁作用幫助復星醫藥國內制藥進入國外市場。”
陳啟宇認為,在收購標的時看中的是標的未來的價值,復興從表面上看交易很頻繁,一直在收購,其實每一個標的的收購,都需要一個長期的戰略。
中國的生物制藥產業基礎薄弱,也讓中國企業更多地選擇在生物制藥產業,而不是在醫療器械產業上進行海外投資交易。刑立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醫藥投資領域,更多的是中國的企業‘走出去’,而非將海外資源‘引進來,主要是中國醫藥企業的研發能力尚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中醫藥走出去
在方健看來,醫藥行業的收購,尤其是在高端技術領域的收購風險較大。
從律所最近的一些案例看,盡管相關技術在中國還是前沿技術,但對于國外而言,這些技術雖然不是夕陽,但也是“午后的太陽”,有可能還未產生預期的經濟效益便被取代。
但刑立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和零售業、制造業等行業相比,我們認為大健康領域還是一個新興行業”,加上對“一帶一路”沿線投資有良好的政策基礎,預計中國企業出境開展醫藥領域投資交易的勢頭還將繼續增長。
與此同時,歐美國家及地區對海外投資者針對高科技等行業并購趨嚴的態勢,也讓投資者將更多的目光放在“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刑立萍認為,亞太地區更有希望成為中國投資者的新興投資目的地。
在黃耀和看來,中國企業在海外大健康領域的投資分為兩類,一是投向以色列、新加坡等國擁有尖端技術的企業,投資目的是希望將技術“拿過來”,向中國甚至是全世界推廣;另外一個方向則是投向哈薩克斯坦這樣的國家,然后通過傳統中醫藥向其周邊國家的市場進軍。
刑立萍指出,像哈薩克斯坦這樣的國家,70%以上的藥品都需要進口,藥品短缺已經成為健康領域最突出的問題,當地政府因此鼓勵醫藥發展,加上對足夠規模(2130萬美元起)的外商醫藥產業投資進行稅費減免,促使中國企業紛紛開始布局。
另一方面,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使用草藥的歷史。邢立萍介紹道,波蘭就擁有100多年的種植草藥的歷史,多達3000多個品種的草藥使得波蘭在中東歐草藥市場占有約50%的份額(約4億美元),而波蘭的草藥與中醫藥源高度相近,加上波蘭政府已經把針灸術納入醫學體系之內,使得中醫藥在波蘭市場有很大的市場。
“從全球來看,大家對天然的藥品接受度越來越高。”廣藥集團總經理李楚源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傳播論壇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盡管中藥和植物藥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如果在文化理念,以及相關的法規、標準上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達成一致,中醫藥便能夠成功走出去。
廣藥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開設了研究中心,并在氣候適宜的國家和地區開展中草藥的種植。“在柬埔寨、老撾等國家已經開展了中醫藥的種植,像王老吉中的雞蛋花便有50%是在這些國家種植的,‘一帶一路’倡議也能夠帶動中醫藥的發展,帶動沿線國家和地區產業的發展。”李楚源表示。
國家標準委也在近日發布的《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指出,未來三年,將推動中醫藥國際標準制修訂合作,加快藥材、藥產品、醫療器械等方面國際標準研制,完善中醫藥國際標準體系。
同時,加快在海外推廣中醫藥標準,推動中醫疾病診斷、治療方法、質量控制等技術,以及中藥材種子(種苗)、道地藥材、中藥材(植物藥)新品種評價、中醫技術操作規范標準走進沿線國家和地區。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