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溫度持續走低,街角處的三輪車上又飄出了陣陣甜絲絲、帶著暖氣兒的烤紅薯香味,要說冬日里最勾人的美食,鐵定是這鐵皮爐子里金燦燦、軟綿綿的紅薯。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紅薯作為我國重要的主糧之一就有曬干、做粉條等多種食用方法。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價格低廉的紅薯逐漸被用來喂家禽,種植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如何讓低價卻營養豐富的紅薯重回人們視線?各地紛紛開展紅薯精深加工項目以提高紅薯產品附加值。
在紅薯加工之前,紅薯的采收就已經讓農戶覺得十分麻煩了。紅薯是塊根作物有埋在地下的黃金之稱,這就意味著農戶要采收需要先將紅薯挖出再撿拾出來。在市場價格不好的年份,售出之后連采收的成本也不夠,因此,安徽明光市利用拖拉機的犁鏵將一個個碩大的紅薯從地里翻出來,讓農戶從紅薯采收中解放。
在深加工上,配備自動清洗機、粉碎機等設備進行紅薯淀粉的生產。農戶用水桶、竹籃將紅薯倒進自動清洗機,清洗干凈的紅薯會被自動傳輸帶送入粉碎機,一汩汩紅薯漿水經機器下方的水槽流進淀粉沉淀池中。紅薯淀粉的生產促進了農業增效,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
河南:劍走偏鋒,深加工梗葉增效益
紅薯粉,紅薯粉絲是任何地區都能想到的“老掉牙”深加工產品,如何讓自己的產品與眾不同? 隨著紅薯收獲進入尾聲,大量的紅薯葉、紅薯梗只能用來喂豬,河南嵩縣通過招募殘疾人、低收入人群采集篩選廢棄的紅薯葉、紅薯梗,將其進行進一步的分揀、晾曬脫水、烘干,再進行包裝。經專業烘干、分揀包裝后的紅薯葉搖身一變成為售價三百多元一斤的“女皇一號”。
經過晾曬后的紅薯梗葉不怕烘干的溫度太高而破壞紅薯梗的營養成分,烘炕烘制出來的紅薯梗看起來色澤好。進一步整理出30厘米左右的紅薯梗進行捆扎包裝價格會更好。而身下的小段則會被國內企業預定。通過對紅薯梗葉的加工,河南嵩縣實現部分地區脫貧致富。
河北:紅薯葉變身香茶獲追捧
河北行唐縣當地一直有用鮮嫩紅薯葉拌涼菜的傳統,順沿這條思路,研究人員發現紅薯葉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有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等保健功效。但因容易腐爛、運輸要求高等問題一直未能得到開發和利用。將紅薯葉做成茶的想法在有心人的推動下逐漸變成現實。
通過綜合借鑒武夷山巖茶、云南普洱茶、西湖龍井茶的制作工藝,他們研制開發出具有北方特色的紅薯葉制茶工藝,還運用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的制茶工藝進行改良,解決了紅薯葉香氣不夠、容易碎散等問題。茶葉生產出來后又送至檢驗機構進行檢測,發現紅薯葉茶含有豐富的槲皮素、山奈素等對人體有益的特殊元素,是一種具有養生價值的生態有機茶。在今年召開的“2017第七屆河北國際茶業博覽會”上,這款茶受到很多茶商的追捧。
另外,四川古藺縣觀文鎮的政府部門領頭,整合投資30余萬元建立粉條加工廠,通過引進先進的設備、采用成熟的生產技術,達到了每年生產粉條16.2噸的產量。不僅帶動扶貧致富,還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還有湖北金悅農產品開發公司用紅薯深加工出10多種“薯婆婆”產品:鮮薯經清洗、粉碎,粗加工做成淀粉;繼續烘干加工,成為變性淀粉;再繼續加工,可做成膳食纖維餅干、膳食纖維燕麥酥等;剩下的薯渣做成有機肥、蛋白飼料等產品。
縱觀全國,紅薯產業正紅紅火火地舉辦著。但我們也要看到,在紅薯深加工的道路上,深加工產品并不是很多。除了食品企業需要對紅薯進行深入研究以外,相關設備生產廠商也要加快紅薯相關設備的研發腳步。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