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國內著名茶葉專家共聚宜都,參加《宜都紅茶廠史料選》評審交流會,考證宜紅茶的發展變遷。
宜紅茶同祁紅、滇紅并稱中國三大紅茶。但新中國成立后十余年間關于宜紅茶的歷史記錄,曾是一片空白。
與會專家評價:《宜都紅茶廠史料選》填補了這段茶史空白,紅茶廠老設備是中國茶業活態工業遺產。
百萬字“寶貝”,填補茶史空白
“宜都通過文字史料、實物史料的整理,還原1950年至1961年宜紅茶發展歷程,細品古茶道的濃濃鄉愁。”宜都市委書記羅聯峰介紹。
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李亞隆,是此次編纂的牽頭人。
他說,我省將宜紅茶作為茶業發展的重點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名片,然而那十余年宜紅茶的歷史記錄卻一片空白,參與萬里古茶道申遺也無史料支撐。“詳查了十幾本茶學專著和史志,花了大半個月,把所有海關資料看完了,獲得的史料寥寥無幾。”“當時非常沮喪!”李亞隆說。最后,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檢索宜都紅茶廠的資料。沒想到竟發現了500萬字的記錄,詳細反映了宜紅茶的歷史,“都是寶貝啊!”
在省市檔案局和農業部門支持下,宜都市委市政府組織編撰了四卷本、100萬字的《宜都紅茶廠史料選》,一段塵封的歷史,由此揭開面紗。史料記載,1876年,鄂西開始生產毛紅茶;1876年,鶴峰縣開始修建宜紅茶古道;1951年,中國茶葉公司宜都紅茶廠成立,統領湖北、湖南2省16個縣的宜紅茶收購、精制和出口。至此,宜都逐漸成為宜紅茶加工貿易中心。
編委會成員、宜都宣傳部部長陳珊珊說,這不僅是對宜都宜紅文化的正本清源,也是挖掘文化脈絡并進行成果轉化的成功探索。
70年前的設備,至今還能運轉
翻開《宜都紅茶廠史料選》,新中國成立后宜紅茶生產、銷售等情況,一目了然。
宜都紅茶廠1950年工作計劃寫到:“茶葉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這次我國和蘇聯簽訂的中蘇貸款協定,關于茶葉一項,即為運蘇作償付交換機器的用途。”
擔負著中蘇貿易重任,到上世紀50年代后期,宜都宜紅茶年產量迅速增至2000噸左右。
關于宜紅古茶道,同樣有清晰記錄。翻開第二冊第7頁的“宜紅區運輸路線統計表”,采花臺至漁洋關畜力運輸需4天,都鎮灣到宜都木船運輸需2天,制表時間是1952年。
捧卷在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魯成銀贊嘆:“史料選內容豐富、體量巨大,對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對外貿易尤其是宜紅茶發展非常重要,是中國茶業珍稀的檔案史料。”
專家一行來到宜都紅茶廠(現名“湖北宜紅茶業”)實地考察。車間里,11臺上世紀50年代的設備引人駐足。
該公司總經理羅華介紹,經歷了產量下降、企業改制、廠址搬遷,70多年后,現存的宜紅生產線,還有風選機、平圓篩、干燥機等11臺舊設備。這是當時國內建造最早、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茶葉生產線,且現在還能正常生產。
其中,有臺宜都紅茶廠自主創新設計的風選機,機身還是木頭的。其將農村傳統的“風斗”聯裝,使茶葉通過3道循環,即可完成風選工序,生產效果、工作效率不輸當今的新設備。
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系主任肖文軍說:“宜紅茶生產流水線保存完好,工藝先進,至今能正常運行,堪稱奇跡,是我國罕見的茶業活態工業遺產。”
入列“中歐互認”,打造湖北名片
今年6月,經過5年漫長的商標之爭,“宜紅”商標在被某外地企業搶注20年后,終于被法院宣告失效。“宜紅”作為區域性公共品牌,回歸宜紅茶主產區。
好事成雙。不久,“宜都宜紅茶”被選入中國和歐盟互換認證的地理標志產品,拿到了出口歐盟的“通行證”,是我省唯一入選的茶葉品牌。
撫今追昔,振興宜紅茶文化和產業,還有哪些路要走?
李亞隆提出,宜紅茶的復興重在對品質的提升、歷史的探索和品牌的構建。要在做好品質定位、市場前景評估的前提下,進行市場化和產業化運作。
省檔案局副局長馬尚云建議,產業振興,文化先行,可創辦宜紅茶文化博物館、產業研究院,加強對相關史料、文獻的整理并出版叢書。
三峽大學民族學院院長黃伯權建議,要加強對口述資料、實物資料等的搶救,進一步收集宜紅古茶道史料,適時召開學術研究論壇。
省農業廳經作處處長孫宏俠認為,宜紅茶是我省茶產業的重要名片,政府部門將加強重視、加大投入、塑造品牌,推動宜紅茶走向世界。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