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關注度和重要性日益提升,自動駕駛相關企業的市值水漲船高。本月24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專注無人駕駛技術研發的公司Waymo正式宣布已經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并放棄開發輔助駕駛功能,據悉該公司市值已經超越特斯拉和Uber。
但在我國,自動駕駛技術的推進依然步履維艱。如何實現自動駕駛技術路線,業內存在分歧;如何收集、共享大數據、展開實地路測、改進基礎道路設施以及降低技術成本,成為自動駕駛實現路徑的難題。
加大研發投入
在過去三年里,全球對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投入超過800億美元。麥肯錫咨詢公司預測,無人駕駛汽車到2025年可以產生2000億到1.9萬億美元的產值,而英特爾的預測是到2030年這一數值將達到7萬億美元。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報告,Waymo目前估值可達700億美元,比Uber的估值和特斯拉的市值還要高。
據統計,美國過去一年有37461人因交通事故而死亡,中國的情形同樣不容樂觀。超速行駛、酒后駕駛、疲勞駕駛、不系安全帶是導致交通事故多發的主要原因。而眾多研究發現,自動駕駛技術可以減少95%的人為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
同時,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自動駕駛技術足夠強大,車聯網更加智能化,技術進步結合實時道路信息,可以緩解交通擁堵的壓力。
11月11日,在2017全球未來出行高層論壇暨國際博覽會上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表示:“電動車+互聯網+自動駕駛的未來出行模式,有望較大程度上緩解甚至破解出行難題。”
也有人并不這樣認為。蔚來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斌認為,自動駕駛并不能有效解決擁堵,短期內甚至還會加重,但自動駕駛的好處在于解放駕駛員的時間。
11月24日,Waymo正式宣布實現完全的自動駕駛,并將很快推出叫車服務。自10月中旬起,Waymo的自動駕駛汽車(沒有司機坐在方向盤后)就已經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街道上運行。在隨后幾個月,Waymo決定邀請市民去乘坐。然而,Waymo目前自動駕駛能力處于L4級別,也就是說,該類汽車還是要在選定區域里行駛。
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發力的不只Waymo一家,特斯拉目前在售的車型可實現L2級別自動駕駛,奧迪7月推出的L3級別自動駕駛的全新奧迪A8,則可在滿足一定路況和限速的情況下,讓雙手可以脫離方向盤。
雖然還不能從容應對復雜路況和在雨雪天氣自主運行,但很顯然,在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應用上,國外目前已經走在中國前面。
“以前自動駕駛只處于技術展示階段,這幾年隨著深度學習等技術的發展,大家‘玩命地’把它逼到產業化的程度,極大提升生產力,并改變了出行方式。”10月27日,地平線科技創始人余凱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
路測逐漸放開
“在歐洲和美國,自動駕駛第一應用場景是高速公路,但對中國來講,第一場景一定是停車跟交通堵塞。”余凱說。
在未來出行大會上,長安汽車副總裁李偉首次對外透露,長安汽車拿到了在美國加州路測無人駕駛的牌照。
這是一個重要信號,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接受一場自動駕駛技術的自我檢驗。而此前,美國加州已吸引上汽、景馳、圖森、小馬智行以及百度等30多家中國企業進行路測。
為什么不選擇在國內進行路試?國外有相對自由的測試,我國由于法規所限,自動駕駛車輛的路測基本是在封閉場區進行。
去年6月7日,上海建成了國內首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范區封閉測試區。在封閉測試區,車企將會在模擬100種復雜道路狀況下進行測試。但只有從封閉測試走到實況路測,真實環境下的數據反饋,才能加快自動駕駛的成熟化。
實現全面自動駕駛存在兩個技術路徑:一是循序漸進;二是一步到位。我國的汽車主機廠更偏向于類似特斯拉的漸進路線。目前特斯拉車型實現的只是L2級別自動駕駛,雖然未來通過軟件升級,可使車輛實現更高級別自動駕駛。
但去年5月特斯拉車主使用“Autopilot”模式駕駛致死的案例,還是讓人對漸進的研發路線存有疑慮。
“我們的發現非常可怕,(司機)很難接管,因為他們那時已經失去對情境的感知能力。”10月30日,Waymo公司CEOJohnKrafcik宣布放棄開發輔助駕駛技術,因為他認為,駕駛者對輔助駕駛的依賴,容易讓其分心和在接管時準備不足。
如何在低級別的自動駕駛階段保證駕駛者的安全,成為業內熱議焦點。“在安全性方面,需要解決的是目標識別、環境感知與自主導航。低成本的激光雷達,高精地圖、5G通訊、智能網聯以及智慧交通系統和智慧城市的合力支撐,有可能使極端環境的感知與低成本、高可靠自主導航成為現實。”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鄧志東說,自動駕駛要解決安全性、低成本、可行的商業模式三個核心問題。
眼下,成本問題有望早日得到解決。“隨著眾多公司加入技術研發,只要有一家達到了L4級別的無人駕駛,加上有一些監管的政策支持,無人駕駛技術將會呈現指數性的增長,同時成本會迅速地下降。”11月10日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經濟學家TonySeba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