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安全儲氫技術等的新突破,未來核能應用于陸地交通、打造全綠色電動車將成為可能。
據了解,核能規模應用于陸地交通的技術路線是,推動高溫氣冷堆規模制氫技術、高密度安全儲氫技術和氫電轉換技術的融合創新,發展“從礦井到車輪全程清潔低碳”的新型綠色電動車。
業界認為,目前商業化規模應用的純電動車,仍需要通過網電給蓄電池充電,再驅動車輛,距離實現“全生命周期低碳清潔”的目標仍有差距,且受蓄電池儲能密度的限制,行駛里程有限。
核能應用于陸地交通則可跨越這些障礙。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超說,高溫氣冷堆是安全性很高的反應堆,它最具吸引力的應用前景是規模制氫,為此需要發展可熱裂解水制氫的超高溫氣冷堆,加強技術、材料、工藝方面的基礎研究。
實現氫能驅動電動車商業化的關鍵技術是高能量密度安全儲氫。有機溶劑溶解儲氫,由于其簡易性、安全性,一直是儲氫新技術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來,這條技術路線取得了重大進展。一些公司宣布,已研究成功將氫氣溶解在一種有機溶劑里,實現了常溫、常壓下氫氣的高密度儲存,儲氫能量密度可達壓力儲氫的20倍。用普通汽車油箱儲存這種有機溶劑,電動車里程可達600公里到900公里。由于氫氣溶解在有機液體里,不以氫氣的單體存在,其安全性高于傳統的汽車燃料,安全儲氫的技術指標超過美國能源部設定的2020年的研究目標。
有專家認為,由于這個領域的技術突破,全綠色電動車的規模應用已見曙光。預計未來10年內,綠色能源規模制氫、高密度安全儲氫、高效氫電轉換系統的產業鏈會迅速擴張,推動全綠色電動車關鍵技術融合創新。
(審核編輯: Doris)
聲明:除特別說明之外,新聞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