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耗材,可謂是公立醫院傳統兩大盈利命脈,雙雙實行零差價之后,公立醫院該如何生存,是現今政府和醫院共同面臨的一大難題。即便有政府財政支持以及通過提高其他費用收入等手段的幫助,但不可否認,公立醫院的日子沒有以前好過了。
繼"以藥養醫"被破除之后,"以械養醫"也即將被全面破除!公立醫院盈利模式面臨著翻天覆地的改變。
國家明文規定,2017年9月30日前全面推開綜合改革,全部取消藥品加成(中藥飲片除外),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建立維護公益性,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而藥品零差價全面實行之后,一些公立醫院出現了檢查費、耗材費升上去的怪現象,為免"按下葫蘆起了瓢",推行耗材零差價也是必然趨勢。
11月10日,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價格機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要"鞏固取消藥品加成成果,進一步取消醫用耗材加成"。繼若干地方零散地取消耗材加成之后,耗材零差價將要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也就是說,2017年是我們和藥品加成說再見,和耗材加成即將再見的歷史年,面臨著再無藥品和耗材利潤之后,醫院如何運營、改革、調整布局將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醫藥界也會迎來一系列重大改變。
藥品、耗材,可謂是公立醫院傳統兩大盈利命脈,雙雙實行零差價之后,公立醫院該如何生存,是現今政府和醫院共同面臨的一大難題。
即便有政府財政支持以及通過提高其他費用收入等手段的幫助,但不可否認,公立醫院的日子沒有以前好過了。
藥品加成取消后,醫院的收入明面上少了一大塊,在不同場合的院長峰會時,聽到最多的就是院長算經濟賬。有的滿臉愁容,對各項收入的減少痛徹心扉;有的慷慨陳詞,力爭在通過調整醫院內部機制和項目來緩解壓力。
而耗材零加成逐步實行之后,相當于把公立醫院另一只盈利之手也砍掉了,"零差率以后,對醫院來說,減少的收入如何彌補是個難題,因此在醫院層面或面臨很多壓力,政府可能會給予一定補貼。"國藥控股高級研究員干榮富表示。但無論怎樣,公立醫院取消耗材加成這一刀是挨上了。
二、醫務人員服務費提高
有降低就會有提高。在取消藥品、耗材的同時,調高了醫事服務費,如醫技費、手術費、護理費、診療費等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更能體現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值,使醫務人員能夠得到陽光體面的收入、充分的職業發展空間。
而醫院和醫務人員也必須通過提高診療技術等手段,來更大程度上來吸引患者的選擇,增加利潤來源。
三、有技術、有品牌的醫生更吃香
藥品、耗材零差價的實行,加上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改變了原來公立醫院醫生誰開貴藥多、使用貴耗材多、誰論文多誰得好處的情況,使那些有技術、有個人品牌的醫生將得到更多好處,使醫生的關注點集中到患者身上,重視療效和患者體驗的提高,才會讓患者的滿意度提高,從而提升自身的品牌價值以及收入水平。
四、公立醫院縮減規模 基層醫院就診量增加
隨著加成的驟減,公立醫院只能改變以往粗放式擴張方式,為較少運營成本,公立醫院不得不縮減規模。并且從近些年的政策上來,政府也主張控制三級醫院規模的無序擴大。
隨著公立醫院規模的縮減以及分級診療的深入推進,政府將通過補貼及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力量(高等級醫院醫師定期坐診,社區醫師定期到高等級醫院進修,家庭醫生簽約計劃等),引導患者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加強基層醫院綜合實力,緩解大醫院的就診壓力。
五、按病種付費時代來襲
零差價的實行,倒逼醫院改變利益轉化模式,為了健全醫保支付機制和利益調控機制,實行精細化管理,激發醫療機構規范行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轉診患者的內生動力,引導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和患者有序就醫,今年,國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醫保支付方式迎來重大改革。
明確了用總額預付、按病種、按服務單元、按人頭等預付方式取代按項目的后付方式;把臨床路徑與支付制度改革結合,支付制度改革與取消以藥補醫相輔相成。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切入點,意味著以醫保資金控制作為核心,強力推動公立醫院改革。
同時,按病種付費也會逐漸向基層傾斜,全國已有多個地方開始下發按病種付費文件,按病種付費將在全國強制性被推開。
六、大批醫院藥房托管
藥品零差價迫使醫藥分家,醫院沒有了藥品這塊利潤,基本藥物目錄上的品種很難賺錢,自費藥是醫院藥房的重要利潤。于是,藥房托管成了醫院消化虧損的途徑。
藥房托管的定義是:在醫院藥房所有權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醫院把藥房交給第三方企業去經營和管理。換句話說,就是醫院并沒有把藥房賣出去,而是把藥房交給藥企或藥品流通企業來打理。
但藥房托管的前景如何,藥房將以何種角色躋身醫院與藥企之間,還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醫院藥房和藥房藥學人員,都將和過去的身份告別,重新適應全新的生存方式。
七、公立醫院轉向精細化管理
新形勢新環境,檢查費、藥費、耗材費下降是大的趨勢,技術服務收入提升,醫院靠過度用藥、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的粗放式收入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倒逼醫院走精細化醫療技術服務內涵質量之路,實現精細化管理能力的提升,已經是大勢所趨,未雨綢繆提前適應才是真。
改革的"陣痛"是必然的,但陣痛過后是有序、合理、健康的成長,實行耗材零差價對于醫療市場環境優化和倒逼醫療機構改革經營策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讓價格趨于理性,回歸醫療自然屬性,才是實現健康醫療的最正確的選擇。
醫改進入深水區,影響和改變的不止這幾點,而是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各方面利益重新分配,醫療資源被全新規劃,大醫院的好日子也即將過去,在充分遵循醫療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尊重醫護的勞動價值,讓醫療回歸初衷,營造一個健康、陽光、合理的醫療環境,是改革的真正目標。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