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創富,新時代下帶“創”字產品頗受政策和市場青睞,而創新藥則從一眾創新兄弟中殺出,今年站上了資本市場風口。上月新政出爐后,醫藥板塊又開始熱錢涌動。本報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得知,雖然政策暖風勁吹、融資動作頻繁,但不少創新藥依然是概念先行——既遠超成果,又有意無意淡化了研發失敗高風險。
創新藥自帶“藥”字這一天然民生屬性,得到的政策紅包既大又多。上月,國辦印發的《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一出,A股醫藥板塊整體回暖;本月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傳來消息稱,醫藥產業已成為投資“金礦”,去年股權市場醫藥投資金額約230多億元。相較于“老大哥”化學藥和中成藥而言,創新藥板塊新政多、關注度高、緊隨潮流,頗有黑馬之勢。
政策暖風下
創新藥或存在“偽創新”
越來越多企業、資本進場掘金,生物醫藥成為了創新藥的“主戰場”。“化學藥已經很難搶走歐美老牌藥企的風頭,生物醫藥是全球醫藥研發的前沿陣地,大家都是摸石頭過河、起跑線相差不遠,相對更容易出成績。”一位業內人士坦言。
如火如荼之際,不少生物醫藥類創新藥卻遭遇了“偽創新”的質疑。“實際上自主研發的新藥上市數量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但它卻呈現出行業過熱的狀態,魚龍混雜在所難免。”該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吐槽稱,生物醫藥公司可謂遍地開花,有的拉來幾個生物類似藥就撐起了一家高新技術公司;有的上市公司多年來靠著同一個腫瘤防治藥概念猛炒,至今該藥毫無動靜,出成果的時間遙不可期,偏偏資本市場堅信該企業每次透出的“風聲”;更有不少所謂創新藥只是“高水平重復”,或者對別家藥物稍作修改的“微創新”。
但也有不同聲音認為,起步階段泥沙俱下是正常現象,隨著行業發展,中國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必將走上正軌。
“草根”階段
估值難投資風險大
在有的專家眼中,創新藥的投融資還遠遠不夠。不久前中國證券協會副會長葛偉平透露,尚處于新藥研發階段的企業面對困難不少,由于新藥研發投入大,周期長,新藥價值的評估體系尚未建立起來,使得這些企業在發展早期面臨企業估值難,投資風險大,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性不高等諸多問題,阻礙了醫藥企業的融資進程。他認為應該壯大資本市場對醫藥創新領域的投資規模。
葛偉平建議,應對不同的醫藥企業提供不同的融資方式,完善健康產業融資機制;還應充分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以重組、并購等資本市場運作方式優化資源配置;還有一大關鍵在于,利用資本市場創新孵化功能、建立醫藥企業估值體系和方法,從而推動創新研發、加速成果轉化。
他表示,對于尚處于技術研發早期的企業而言,場外市場融資門檻相對較低,承受風險能力較強,這類融資更為看中企業的發展能力,對企業盈利能力包容度高,更適合選擇其提供融資服務。
“用融資來做研發已成為趨勢,但依然有風險存在,首當其沖就是醫藥出成果難、出成果慢。”某藥企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新藥研發動輒十年計,研究周期長幾乎是一定的,藥物研發成本高、失敗可能性大,入場資本應該充分認識到這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
分析:
既有配置價值
又有認知門檻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包括創新藥在內的醫藥板塊整體估值相對合理,短期仍存在一定的交易性機會,但需要注意風險防范。在個股選擇時,需要兼具成長與估值,用中長線持股心態把握股票。
“我國的醫藥醫療政策都存在較強的延續性,所以未來還會有紅包降臨、行業仍處于人氣爆棚階段,如果真的看好某上市公司或某產品,可以適當配置,但是的確需要下功夫動腦筋。”他認為,創新藥板塊的認知門檻較傳統藥更高,投資者如果對醫藥本身并不感興趣,也毫無認知基礎,最好不要盲目跟風。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