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還維持著兩位數增長的世界經濟引擎——中國放慢了其前進速度。然而,如果只關注減速的話,就會錯判中國真正的實力。
雖然中國目前存在此前引領發展的第二產業出現低迷的“陰暗”面,但也有消費等成為新增長引擎的“明亮”面。
這就是經濟結構正在快速轉型的新中國,也即“New China”。對于經濟規模即將在2030年之前追平北美的中國,其變化絕對不容錯讀。
記者:聽說賴斯先生住在香港。在香港指揮全球運營是出于什么目的?
賴斯:通用電氣2011年開始從香港統籌全球運營。我們的業務遍布170個國家,要想在21世紀取得成功,必須從有別于以往的視角思考問題。其中的1個視角,是要取得“全球”與“本地”的平衡。
在我進入公司的1978年,GE還只在20~30個國家開展業務,銷售額8成來自美國。而現在,銷售額的65%來自美國以外。企業經營的方式當然也必須隨之改變。
記者:早就有人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放慢是世界經濟的巨大風險,您怎么看中國經濟的現狀?
賴斯:中國的發展速度確實在明顯放慢。原因可能有幾個方面。出口低迷、材料價格下跌。政府反腐應該也是一個原因。
中國經濟在短期內波動可能加劇。但從長期來看,我們依然堅持樂觀的觀點。因為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即使經濟增長放慢到4~5%,依然超過絕大多數國家。
而且,對于已經把業務范圍縮小到基礎設施的GE,中國今后依然是增長市場。GE在發電、水處理、保健、飛機、鐵路等領域開展業務。而中國等新興國家還缺少這些基本的基礎設施。在今后幾十年要不斷進行完善。其中,中國的需求應該是最大的。雖說按季度計算,訂單金額可能出現減少,但之后應該會實現反彈。
就像我們大力發展的基礎設施領域,在開展周期長的業務的時候,不能只在晴天的時候出門,一下雨就往回跑。要想做成業務,首先需要成為對方信任的伙伴。這在中國或是其他國家都是一樣的。
與中國企業聯手支持“一帶一路”
記者:在開展中國業務時,GE也在推進與中國企業的合作關系?
賴斯:在中國做成業務,與中國企業的合作關系非常重要。 比如說,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飛機市場,我們不僅銷售發動機,還與中國企業合作提供維修服務。另外,在發電領域,除了與中國的發電設備制造商哈爾濱電氣合作之外,我們還與國有電力公司——中國華電集團成立了合資公司。目的是向中國國內的發電站提供發電機,并且利用伙伴關系,聯手將業務擴大到周邊國家。
合作的成果,是對中國政府推進的“一帶一路”政策的支持。2015年10月,我們與哈爾濱電氣合作,就向巴基斯坦的電力公司提供世界最大、效率最高的GE最新型燃氣火力發電機“9HA”達成了協議。巴基斯坦是中國政府“一帶一路”政策重視的沿線國家之一。向該國提供最先進的發電機,表明了GE支持“一帶一路”政策的堅定決心。
記者:與中國企業合作要成功需要哪些條件?
賴斯:有兩個關鍵條件。一個是向合作業務投入高級管理人員。也就是投入在總部也能夠發揮影響力的一流人才。自己不拿出誠意,就想取得成果,在中國打拼可沒有那么容易。
而且,在高級人才與對方建立關系之前,要充分投入時間。在就合作基礎和理念達成一致前,不能急于求成。
比如說,GE的中國業務高管是一位中國女性。她從中國的大學畢業后赴美讀研,作為會計人員進入GE,現在位居高級副總裁。在30萬員工中,高級副總裁只有20~30人。可以說是真正的高級人才。
而且,中國的電力、水、飛機租賃、燃油燃氣業務的高管都是中國人。中國員工約有1.8萬人,假如前100號人物都是派駐的人員,中國人就會覺得沒有晉升的機會。這樣在中國無法取得成功。
GE的這個思路不僅限于中國。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巴西、墨西哥,GE都積極錄用當地員工。如果不這樣做,就理解不了當地的市場。
違法的人不只是中國,在哪里都有
記者:您前面指出,中國政府開展的反腐運動也是導致經濟發展放慢的一個理由。有人說在中國,不行賄就做不成業務,實際情況是怎樣的?
賴斯:我不能贊同這種觀點。我們絕對不行賄,也拒絕受賄。這不只是在中國,在哪里都一樣。只要出現違法的員工,我們就會解雇他。
GE在中國收獲了巨大的成功,但我們不需要行賄。這個問題的觀點是錯誤的。
通過開展反腐運動,在長期會增加企業活動的透明度,對于我們這樣的企業,開展業務會變得更容易。
腐敗并不是中國發明的。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腐敗。很多企業都受到腐敗的困擾。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開展業務,我們都必須提高警惕,以防出現違法行為。因為妄圖歪曲規則、侵吞資金的人在哪里都有。
當然,在中國也必須提起警惕,但這并不是只針對中國。
支持結構改革,就要接受不穩定性
記者:中國政府正在推進從出口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轉變的結構改革。對于一系列改革能否成功,各方觀點不一。您是怎么看的?
賴斯:中國推進的結構改革,在長期應該對我們有積極作用。因為中國企業之間,以及中國企業與全球企業之間,會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加快展開競爭。
而另一方面,結構改革有時可能會造成具有破壞性的不穩定性。但我們必須接受這些。就像我們過去數次經歷市場波動那樣,沒有不穩定性的市場經濟是不存在的。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