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加工廠里的設備轟隆隆作響,一批批新米從機器里“流淌”而出,香氣四溢。標準化管理、機械化操作是豐收重要原因。據悉,梅州農機近年來不斷提升,2016年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7.3%。此外,土地確權進度全面加快,有效助推土地從零散走向集約,提升了規模化水平。
金秋十月,梅州晚造作物由南向北次第開鐮收割,梅州大地處處充滿豐收的喜悅。據最新統計,全市晚稻種植面積133.56萬畝,現收19.83萬畝,比去年同期加快了步伐。
記者日前在梅縣區、蕉嶺縣等地看到,田間地頭都是忙碌的農戶,收割機開足馬力在農田來回穿梭。農戶們趁著好天氣,把收獲的稻谷放在曬谷坪、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晾曬。蕉嶺縣科誠家庭農場的大米加工廠里的設備轟隆隆作響,一批批新米從機器里“流淌”而出,香氣四溢。農戶林干松今年迎來了一個豐收年,晚造平均畝產量比去年高出100斤,預計今年1200畝承包地能有400多噸產量。秋收前他就收到了百萬元訂單。除了天公作美,標準化管理、機械化操作也是豐收的重要原因。“從一粒種子到一顆大米,水稻種植生產機械九成實現自動化,好些采購商說像我這樣擁有這么多農機的農戶還真少見!”林干松自豪地說。今年他的收割機走出白馬村,來到梅縣區乃至福建武平縣為當地農民提供收割服務。
記者從市農業局農機辦獲悉,梅州農機率近年來不斷提升,2016年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7.3%,優于其他山區市。“這主要得益于農機補貼、農機社會化專項資金的推動,以及大戶生產作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需要等原因綜合影響。”市農業局農機辦工作人員介紹。此外,土地確權進度全面加快,有效助推土地從零散走向集約,提升了規模化水平。梅州市運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在梅縣區南口鎮共有360畝水稻田。由于確權后土地信息得以明確,企業今年在短時間內就順利流轉了60多畝農田,進一步滿足生產需求。該公司負責人劉智告訴記者,土地流轉后,一部分有技術的農戶進入公司參與田間管理,可獲得“租金工資”雙重收入,“進入農忙時節,很多農戶被聘請到公司幫忙,也有一筆可觀的收入”。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