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種茶難,其實制茶更難,特別是手工制茶,若不是專業人員,既浪費了勞動力成本,制茶效率得不到保障,又影響茶葉品質。隨著茶葉機械的出現,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紛紛引進自動化生產線,要么就是堅持傳統工藝與現代機械設備相結合的制茶模式,茶葉機械化生產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
筆者獲悉,嵐山區茶業堅持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把茶葉機械化、清潔化、有機化生產作為產品提檔升級的主要立足點和出發點,并通過改進生產加工工藝、茶葉機械升級改造等措施,以中高檔茶作為主要加工方向,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檔次,由禮品茶向市場茶轉換,由關系茶向“親民茶”轉換,由極品茶向大眾茶轉換,適應消費者對產品質量、檔次、安全的要求。
茶葉機械化生產不僅受到行業人士的重視,也受到地區政府部門的支持。筆者了解到,贛州市政府出臺了《贛州市加快培育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實施方案》《贛州市推進“互聯網+”茶葉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等,對茶園總面積在100畝以上的按每畝200元的標準予以一次性獎補,年內購置茶葉生產和加工機械設備,資金總額5萬元以上的。
除此之外,貴州某企業投入了200余萬,建設茶葉加工基地,購置茶葉加工機械。據企業內部人員介紹,茶青要經過殺青、揉捻、提香等七八道工藝才能制成茶干,每一道工序,都決定茶葉的質量。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重要,機械加入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更有助于茶葉產品品質的穩定。而大型的茶葉自動化生產線優勢更加凸顯,例如之前小型的生產線大概:殺青機要兩個人、揉茶機要兩個人、烘干機要一個人、滾筒也要一個人、總共需要六七人,而大型茶葉生產線,一天做500多公斤干茶,兩個人足矣。
選擇合適的茶葉機械制好茶,茶葉機械的廣泛應用,不僅降低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的生產工藝還能保證茶葉品質,解決茶業“好茶無好市”的尷尬局面,同時,還可助推品牌做大、做強、做精。
近年來,茶產業“機器換人”工作,把現代化農機裝備引入到傳統的茶葉生產中,使茶葉加工機械從單機小規模逐漸向成套自動化流水線轉變,大幅度提高了茶葉生產加工的規模化和清潔化水平。筆者了解到,之前茶葉加工全部依靠手工操作,大概10個熟練工人一天最多也就加工20多公斤茶葉。現在茶葉全部使用機械來加工,從殺青到理條,再到定形、烘干全部用機械,只需要4個工人一天就可以生產加工茶葉上百公斤,不僅提高生產效率,還能保證茶葉品質。
此外,隨著勞動力資源的緊張,勞動成本的提高,自動化生產線的出現,解決了勞動力匱乏的現狀,無疑是茶葉加工行業的重大的突破。近些年,茶葉機械化生產勢在必行,各企業紛紛引進自動化茶葉生產線。茶葉加工清潔化、自動化、規模化生產取得新成效。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茶葉加工技術裝備進入全新時期。
茶葉機械的快速發展,為行業帶來了福利,同時也改變了整個茶產業的格局,傳統分散型模式逐漸發展為專業化、規模化、工業化的新型茶葉生產、加工模式。越來越多的茶葉企業通過引進茶葉加工機械,為其生產和加工帶來了量和質的飛躍。同時,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穩定和提高茶品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未來茶產業械化生產大勢所趨。
不過,我們知道,中國茶葉深加工的發展之路艱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茶葉加工機械上與西方國家存在著較大差距。從某種意義來說,發展茶葉機械成為制約我國茶產業發展順利與否的關鍵因素,還望茶葉機械設備制造企業繼續提高設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推動茶產業做大做強。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