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異曲同工。德國目前正在通過實施“工業4.0”進入下一個創新階段。本質上講,“工業4.0”是將生產自動化的現實世界與信息技術的虛擬世界相結合。
工程教育撐起
德國制造
張志堅: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研發中心主任
工作的需要,我每年都會去德國兩三趟。最近一次是2015年10月下旬,專程去德國考察工業4.0,兩周時間先后去了德國巴斯夫、大眾、寶馬等德國制造的標桿企業。
在大眾公司參觀了一條相當智能化的汽車生產線,與普通生產線不同,它上面生產的每輛車都是客戶提前下單的個性化訂制品。智能制造、個性制造,這應該是對工業4.0最好的詮釋。
這些年游走德國,它的教育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德國大學主要培養兩類人才,一類是研究方向,一類是應用方向。后者有點類似于國內的技工培養。不管是研究還是應用方向,都非常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德國半工半讀的情況非常普遍,比如每周在學校學習三天,到公司上兩天班。
我還了解到,德國高校每一學年都會安排企業實踐,如果上一學年的實踐學習不達標就無法升入高一年級。德國的企業也非常樂于給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有的企業甚至直接將實驗室建在高校,真正做到產學研融為一體。這樣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很快地適應工作。這一點與國內有很大不同,但正是這一點,對德國制造長久不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過實話實說,我覺得這些年中國制造突飛猛進。不少企業在智能化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就以中國巨石為例,我2007年進入中國巨石工作,當時公司玻纖產能只有40萬噸,擁有上萬名員工。如今,公司產能超100萬噸,工人只有8000人。產能提升了兩倍多,員工減少五分之一。如果沒有智能化,這簡直無法想象。
我常年世界各地跑,在我看來,中國制造業尤其長三角的制造業,水平并不差。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們需要在資源合理分配和環境保護上多下點功夫。
讓企業自發
認同和參與
陳波:浙江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投資處工作人員
2014年11月份,我參加國家工信部組織的“工業強基工程管理高級培訓班”,赴德國學習考察了21天。學習考察過程中,我能夠深刻地體會到,德國的政府、企業、協會、科研院所等各方對工業4.0有高度一致的認識,幾乎每到一處,接待人員都會十分自豪地向我們介紹工業4.0,以及他們對工業4.0的理解和已經開展的工作。
有一次在萊茵美因大學,聽聯邦政府《高科技戰略2020》顧問委員會成員Thomas Heimer對工業4.0的介紹后,我向他提了一個問題:“工業4.0是由西門子等大企業和協會提出的,雖然成為國家戰略了,但4.0的推動者們,是如何調動其他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的積極性,來參與到這個框架下的?”
當時,我想到的是我省正在大力推動的“機器換人”工作,最大的挑戰就在于如何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共識。Thomas Heimer回答:“德國的確有很多大企業,但現在有一種傾向,就是精簡。西門子已經不造手機了,戴姆勒公司也剝離了通訊技術。因為我們發現,創新往往來自于分散,所以德國有很多很多具有創新精神的小企業。分散的企業必須進行合作,才能保證競爭力。”
對這個回答,我的理解是,德國中小企業普遍認為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是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正是在這兩種精神的影響下,德國廣大企業自發地認同和參與了工業4.0戰略。因為工業4.0符合創新精神,符合合作精神。
也因此,德國工業4.0從2011年提出,不到4年的時間里,在德國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從一個民間的概念迅速演變為國家產業戰略,并正從產業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