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上謀勢,關鍵處落子。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這里不僅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連接“一帶一路”的重要紐帶。
以生態優先戰略定位 長江經濟帶重構綠色發展格局
三千里漢水自秦嶺奔騰而下,即將與長江交匯之際,轉身回望,勾勒出美麗的漢江灣。
這里,產出了武漢第一塊肥皂、第一桶油漆,最多曾聚集300余家工業企業。
今天,百年老工業基地脫胎換骨。99家化工企業全部遷離,沿江而立的煙囪消失了,10余公里蔥郁森林取而代之,江灘上集聚起電子商務產業、養老、教育、衛生公共服務機構。
萬里長江,華麗轉身的何止一個漢江灣?
“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核心理念和戰略定位,變革性地重塑長江,中華民族古老母親河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新理念,重塑長江發展格局
9月18日,武漢硚口,漢江灣腹地。
巨大的鍋爐正熱騰騰地“蒸”著泥土——重度污染的土壤被運送到“鍋爐”中蒸燒,土壤中污染物揮發成煙氣后達標排放。
不遠處,數個塑料大棚里“種”的也是泥土——污染土壤中加入藥劑,氧化分解污染物。
這片土壤“病”得不輕,曾經集聚的化工企業造成的污染最深達12米,約800畝土地治理成本達數億元。但是,這環保歷史欠賬不能不還。
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以占全國約1/5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國2/5以上的經濟總量。然而,傳統路子的大開發對長江過度索取,一些地方在沿江地區密集布局高污染企業,讓長江透不過氣來。
一江春水,是“分而食之”,還是“分而養之”?打破思維慣性不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書長郁鴻勝說:“國家啟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規劃的時候,很多人以為上大項目、大開發的機會來了,一談發展就是GDP,沒意識到要保護性建設、發展。”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振聾發聵地提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思想。
新理念,重塑長江經濟帶發展格局。
這一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這是我國首個將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作為首要原則的區域發展戰略。
立下“長江生態環境只能優化、不能惡化”的軍令狀,沿江11個省市硬化約束,鐵腕護江。
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正式啟動。化工,控增量、減存量;非法碼頭、非法采砂,清理關停……
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競相實行。貴州、湖北建立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湖南對全省79個限制開發區域縣取消了人均GDP考核,江蘇力推22項環境保護制度綜合改革……
一年多來,長江經濟帶天然林全面停伐,900余座非法碼頭關停,一大批化工企業從長江岸線遷離。今年7月,《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銜接大氣、水、土壤三大行動,一場生態環境建設立體戰役在長江沿線拉開帷幕。
從“化工鎖江”到“創新賽跑”
—新動能,逐夢黃金經濟帶
不搞大開發并非不發展。“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習總書記提出了新常態下推動長江保護發展的更高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絕不是單純就環境來解決環境問題,而是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的經濟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方式、文化與科技等方面的系統性革命。”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包存寬說。
一方面,是在淘汰落后過剩產能上做“減法”,另一方面,則是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
向改革要活力。上海、浙江、湖北、重慶、四川五大自貿區貫穿長江經濟帶。把擴大開放同改革體制結合起來,把培育功能同政策創新結合起來,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上海自貿區改革創新理念、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37項投資領域改革措施,源源不斷溯江而上復制推廣。改革新作為贏得發展新空間。成都自貿區掛牌百天新增注冊資本超千億元。
向創新要動力。謀劃創新布局、整合創新資源、釋放創新動能,長江沿線11個省市自主創新賽跑風生水起。
首批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個落子長江經濟帶。上海、合肥建起世界先進水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代表國家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上海光源每年實驗運行約5500小時,在能源、材料和生物領域產出了一批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成果。
6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集聚起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武漢“中國光谷”,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光通信領域80%的重點課題,主導創制國際標準10項,國家標準282項。
長江經濟帶(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今年8月發布的“長江經濟帶城市科技創新排行榜”顯示,長江經濟帶有8個省市創新能力指數提升超過10以上,浙江提升21.92,江蘇提升19.12,安徽提升17.74。
堅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實踐基準,長江巨龍踏著“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節奏起舞。今年上半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10個地區GDP增速跑贏全國平均水平,新動能加快蓄積。例如,重慶經濟保持兩位數增長,位居全國前列;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6.3%,對全市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達到37.4%。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平感慨,“良幣”驅逐“劣幣”。去年,該集團升級改造污水處理廠,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新開發的單品一年賣了10個億。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