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為代表,主要發達國家圍繞建立制造競爭優勢,謀求在技術、產業方面繼續領先優勢,占據高端制造領域全球價值鏈的有利位置。
“兩化”融合 智能化提升“浙江制造”水平
今年以來,國務院相繼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機遇。
敢為人先的浙江因時而謀,搶先開跑,以加快“兩化”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在“創牌、定標、創新、智造”上尋求突破,大力推進浙江制造提質增效升級,努力讓浙江制造成為“中國制造”的標桿和浙江經濟的金字招牌。
加快“兩化”深度融合
多年來,“中國制造”已成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張標簽。制造業大省浙江,又恰是中國制造業的最集中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制造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內到外”的跨越。進入新世紀,浙江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工業整體素質明顯改善,努力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全力提升浙江制造的發展水平。
浙江省委、省政府充分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客觀看待經濟增長速度的回落,順應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的趨勢性變化,在積極采取措施穩增長的同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加快“兩化”深度融合成為浙江制造轉型升級的主載體。
2013年10月,浙江被批準為全國首個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被國家賦予先行先試重擔。結合制造大省特點和優勢,浙江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深入探索,為浙江制造轉型升級打開“智慧之門”。
省委書記夏寶龍反復強調,工業是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全省上下要牢牢把握傳統經濟和業態向新經濟新業態轉變的大趨勢,加快推動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邁進,加快實現從浙江制造到浙江創造的跨越。
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強指出,浙江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兩化”深度融合“十大”專項行動為抓手,助推“浙江制造”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
2014年4月和5月,浙江省政府相繼出臺《關于建設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發展信息經濟的指導意見》,“兩化”深度融合被放到更突出、更重要的位置,“兩化”融合示范區配套建設如火如荼展開。
2014年,浙江以裝備制造、輕工、紡織、化工、醫藥、電力、建材、冶金、汽車、船舶等十大傳統行業為著力點,實施“兩化”深度融合行動計劃;抓好10個工業強縣“兩化”深度融合綜合性示范區、5個綠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區和10個“兩化”深度融合試點區域建設,總投資426億元,開展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39家,發布首批“兩化”深度融合第三方服務機構16家。
2015年,浙江重點抓好“六個換”:產品換代,實現產品和裝備的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機器換人,用智能化的機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等取代人工;制造換法,構建車間級機器互聯的無人車間、企業級機器互聯的智能工廠,推廣綠色安全制造技術);電商換市,運用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智慧物流等技術拓展新市場;商務換型,推進云服務、云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新商業模式的應用;管理換腦,發揮云計算、大數據在智慧化服務、精細化管理、一體化管控和科學化決策等方面的作用。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實施“兩化”融合示范試點項目800多項,總投資4.36億元。
“兩化”融合帶來的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成為浙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不少浙江企業正在借助信息化、“機器換人”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實現產品設計數字化、產品制造自動化、生產裝備智能化和企業管理現代化。
據測算,今年浙江“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87,排名從2012年全國第7位上升到全國第3位,特別是ERP(企業數據管理系統)、MES(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裝備數控化率等反映企業“兩化”融合水平的指標得到顯著提升。
示范區建設全面推進,推動著浙江制造邁向“浙江智造”,為“中國制造2025”在浙江的實踐探索了路子、積累了初步經驗。
集中主攻智能制造
順應智能制造的發展趨勢,開展“機器換人”,開發智能生產線,投資智能車間,甚至興建智能工廠,在浙江制造業蔚然成風。
今年7月21日,工信部公布2015年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娃哈哈集團的“食品飲料生產智能工廠”和東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通信設備智能制造視點示范”入選。另外,正泰電器、華立儀表集團、利歐集團和雙環傳動4家企業的項目入選國家智能制造專項,獲得5800萬元國家財政資金扶持。
走進娃哈哈下沙工廠,生產一片繁忙,流水生產線上卻看不到人工操作的身影。一瓶飲料從吹瓶、灌裝、包裝到從流水線上取下,整齊碼垛,20多道工序全部由機器人一氣呵成,自動完成。
娃哈哈研究院智能裝備系統集成事業部主任祝閩說,生產線上的機器人都是娃哈哈集團自主研發的。現在,娃哈哈“出品”的機器人不僅供自己用,還不斷輸出,形成機器人新產業。
為中控集團研制以并聯機器人(相當于兩個手一起端東西)為核心的動力電池流水線組合裝箱機,為杭州彈簧有限公司設計彈簧自動識別刷漆工作站,為臨安鉛酸蓄電池生產企業“量身定制”鉛粉輸送自動流水線……娃哈哈集團公司董事長宗慶后表示,看好智能制造的方向,娃哈哈將進軍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以娃哈哈為樣板,杭州在全市工業企業推動智能制造的研發和應用。今年,杭州全面推廣工廠物聯網,重點在機械、冶金、輕紡等傳統行業實施30個工廠物聯網示范項目;實施“機器換人”項目450個,力爭每個行業至少打造一個“智能工廠”或“智能車間”樣本。
放眼全省,以“機器換人”為發端,浙江的智能裝備業快速發展。
今年1—10月,浙江智能制造裝備產量同比增長20.6%,工業自動化儀表與控制系統、軸承數字化、智能包裝數字化、工業機器人生產線等智能成套裝備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國外。與此同時,浙江省內機器人使用量快速增長,居全國第一,數量占了全國15%。
智能制造,既包括裝備智能化、生產智能化、還體現在產品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服務的智能化。
生產小五金的永康市,借助“兩化”深度融合,企業推出的新品越來越“聰明”:能定制新鮮空氣的新風系統、帶有wifi功能的吹風機、可遠程操縱的空氣凈化器……這些智能新品在市場上賣到脫銷。
專注生產小家電的永康超人集團,將信息技術融合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從訂單開始,到設計、生產制造、發貨,再到售后服務全過程,全部納入一個信息系統。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還能貼近用戶需求,讓客戶“私人定制”個性家電,依靠工業設計創新開拓出一條新路,銷售額年均增長15%以上。
據悉,今年浙江已下發2500萬元省級扶持資金,鼓勵企業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和自動控制等技術,對機器設備和生產流程進行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逐步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生產出高品質、高水平的浙江產品。
今年10月,浙江省經信委發布《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發展行動方案(2015-2017年)》。方案提出,到2017年,全省規模以上智能裝備產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18%左右;建成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智能制造平臺,培育50個智能制造特色小鎮,10個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加快轉換增長動力
今年國慶節,家電領軍企業——寧波奧克斯集團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驚艷亮相。作為代表中國品牌集體亮相的66家行業標桿之一,奧克斯用過硬的產品,為“浙江制造”代言,為中國企業樹立了標桿。
事實上,不只是奧克斯。近年來,浙江有一大批企業堅持創新驅動,在行業內把拳頭產品做到極致,用優質工藝、最佳產品為“浙江制造”贏得精彩掌聲。
海康威視、大華技術、宇視科技是全國安防產業的前三強,他們不僅把視頻監控做到“月月出新品”,覆蓋全產業鏈,還紛紛向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等軟硬件一體的整體方案提供商轉型,開發潛力巨大的家居安防市場。
專注做絲綢的萬事利集團,收購法國知名絲綢企業,聘請愛馬仕原紡織板塊CEO,借外力提升改造絲綢產品的設計、織造技術、印染技術,讓萬事利絲綢成為世界人眼中的中國符號。
方太是中國廚電領域的引領者;萬向集團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佼佼者;菲達環保成為全球最大的燃煤電站除塵設備供應商……圍繞“做精、做專、做強”,一大批處于行業領軍地位的浙江企業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現在浙江制造是高端低端并存,從整體來看,制造業核心的質量、標準問題依然缺失,導致我省制造業增加值率較低,不到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一半。”在今年召開的“浙江制造”品牌和質量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省長李強要求,用過硬的品牌和標準提升“浙江制造”。
“創牌、定標”成為浙江制造業急需做的事情。
2014年底,浙江在全國率先推出以“區域品牌、先進標準、市場認證、國際認同”為核心的“浙江制造”品牌建設制度體系。“浙江制造”四個字成為浙江先進制造業的品牌標識,不能想用就用了,而是要經過嚴格認證,代表行業的高品質、高標準。
經過第三方權威認證,目前方太廚具、雅戈爾集團、杭州汽輪機股份公司和浙江菲達環保公司等4家企業成為“浙江制造”的首批認證試點企業。
今年6月,省質監局、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浙江制造”品牌發展的意見》,明確了金融支持、采購優先、品牌推廣等8條支持政策。至此,浙江逐步構建起“省政府質量獎—‘浙江制造’品牌—省著名商標、浙江名牌、省出口名牌”的梯度品牌建設體系。
從今年開始,省政府還在湖州市南潯區、平湖市、桐鄉市、溫嶺市等地開展“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試點,按照產品水平要達到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目標,支持各地培育一批“浙江制造”品牌的標桿企業、標桿產品。
標準是制造業的制高點,一流的“浙江制造”,需要一流的標準。目前,浙江正在大力實施標準創新工程,以數控機床、電器機械、機電器件等先進制造業和紡織、服裝、皮革、家具等傳統優勢產業為重點,制定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浙江制造”體系。今年起,每年發布“浙江制造”標準30項以上,近3年要達到100項。
省質監局負責人說,接下來,浙江還要找出每個行業的“第一”和“唯一”,促使制造業主動對標,找差距,尋對策,通過提升產品標準來改善產品品質,促使浙江制造產品從“國內合格”走向“國際優質”。
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要素的集聚則為制造業騰飛創造了條件。在浙江,政府的有形之手與企業合力,為眾多人才搭起了多層次的創業創新舞臺。
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為浙江制造轉型打下堅實基礎。從2009年1月開始,浙江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引進“千人計劃”人才1213名,他們在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醫藥等高精尖領域建功立業,成為“浙江智造”的生力軍。浙江實施“千企千師”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在未來三年內,將打造1000家企業、1000名技能大師組成的高技能人才領軍隊伍。
科技平臺的打造,為浙江制造注入科技力量。杭州迅速崛起海創園、青山湖科技城等科技大平臺。寧波的新材料科技城研發實力非凡,誕生了世界第一條300噸級石墨烯生產線、世界第一款量產超級電容、國內第一條百噸級碳纖維織造生產線。嘉興科技城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共建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為1500多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如火如荼建設當中的100個特色小鎮,正迅速壯大,成為創業者推動產業創新的新舞臺。
標準引領,依靠科技,堅守質量,朝著中高端的目標走下去,相信“浙江制造”定能與國際一流制造比肩,成為“中國制造”的標桿。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