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六神丸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雄毅在企業的支持下,成立了首席技師工作室,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技藝的傳承問題。他已先后帶了三批徒弟,分別是70后、80后和90后。當被問及跟師父勞三申嚴厲的教學方式相比,自己“帶徒弟”是否有所不同時,張雄毅表示,當年師父的嚴格要求正是自己有今天的成就的基礎。
9月20日,“大國工匠網絡媒體行”來到上海市,采訪到了中醫藥丸劑制作的代表人物,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的技師張雄毅。
張雄毅是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制藥總廠丸劑車間六神丸制丸丸工段組班組長。2006年9月他曾榮獲上海中藥行業第七屆“雷氏杯“職業技能操作比賽高級中藥泛丸工第一名;2012年被評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六神丸制作技藝傳承人,同年8月,被上海醫藥集團任命為首席技師。
工匠的精益求精
1982年于技校畢業之后,張雄毅就進入了上海雷允上六神丸班組,師從六神丸第五代傳承人勞三申。回憶起當年,張雄毅說:“師父用傳統的工具,通過雙手輕巧翻轉,就看到中藥細粉慢慢地變成了一粒粒可愛的小藥丸,感覺非常好奇。但工具到自己的手上時,卻仿佛像一塊沉重的石頭,根本轉不了。當時,師傅給了我半年的時間,練不好反轉技術就得離開。我就下了決心,既然來了,哪能說離開就離開!”
就這樣,張雄毅開始了數十年如一日的藥丸制作生涯。談及六神丸純手工的制作過程,他坦言非常“枯燥”,光藥材的收集和處理就需耗時6個月,藥丸的制作還需1個月左右。
時間僅僅是制作一顆小小藥丸最基礎的成本。純手工的藥丸制作除了對技藝有硬性要求外,也非常考驗制丸人的耐心和細心。張雄毅告訴記者,很多藥丸非常小,被稱作“微丸”。微丸的制作應用的是最原真的手工制作技藝,要求很高。比如,六神丸每丸僅重3.125毫克,直徑僅為0.8毫米,而這一粒3毫克多的藥丸,在質量和療效方面都要符合國家標準,堪比微雕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青出于藍勝于藍,張雄毅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技術上的提高,他泛制出的微丸,粒與粒之間的誤差在10微克以內。這種藥丸還可按患者的年歲服用,小兒一粒、成人十粒,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劑量的精確性。
工藝的薪火相傳
文化需要傳承,六神丸制作技藝作為中醫藥行業的優秀結晶,也面臨繼承與發展的問題。鑒于目前這種藥丸無法機械化生產,如何使這“彈丸之間的功夫”后繼有人,是張雄毅最常思考的一個問題,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作為六神丸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雄毅在企業的支持下,成立了首席技師工作室,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技藝的傳承問題。他已先后帶了三批徒弟,分別是70后、80后和90后。當被問及跟師父勞三申嚴厲的教學方式相比,自己“帶徒弟”是否有所不同時,張雄毅表示,當年師父的嚴格要求正是自己有今天的成就的基礎。但他也認為,教學方式需要根據年代、授課對象而及時調整。對于70后的徒弟,他承襲了師父勞三申的做法,采取了手把手教學的方式;對于80后,他努力制造家的氛圍,給徒弟們歸屬感,拉近彼此的距離,關愛徒弟并培養他們的自覺性;而對于90后,他則用親子的經驗去授課,用盡悉心耐心愛心。張雄毅說,自己這些年來的成就也給了徒弟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一點寬慰,從而使他們的子女能安心學習制作六神丸的技藝。
匠心依舊
張雄毅介紹,微丸制作本身耗時長,學會這門技藝更是得花上好幾年的功夫:“經過三年的學習能學會各個工序的操作,但要讓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從第一道分序開始到最后的整體能夠一氣呵成、融會貫通,這還得再學兩年。那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微丸制作人。”當年,他也曾對學習這門技藝有過動搖,但經過同為制藥廠員工的母親諄諄教導,他選擇了繼續走下去。現在,看到企業發展的美好前景,想到制丸工藝的傳承之路,以及徒弟們認真求學的精神,他更加堅定地走了下來。
擇一業,終一生。“彈丸”之間,正是張雄毅的廣闊世界。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