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汽新能源開發的一款“人工智能”純電動汽車曝光,且將于十月份正式上市。據悉,北汽的這款新車并未搭載自動駕駛技術,而美國的通用已經正式推出了自動駕駛量產車,兩者的不同選擇其實在于所處法律環境與技術水平的差別。
最近,一款人工智能純電動汽車突然曝光,在早已波瀾涌動的汽車界掀起一波別致的熱潮。作為汽車發展新概念的“扛把子”,自動駕駛汽車對此“表示”十分震驚,人工智能汽車就要上市了?
近年以來,在汽車領域,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逐漸成為主流,但是由于諸多條件限制,想實現商用頗為不易。而人工智能汽車的提法,此前并非主流。
據悉,北汽新能源之所以有底氣把這款名為LITE的新車稱為旗下首款“人工智能”純電動車,在于這款新車配備了三塊大屏,可以通過“多屏互聯”技術將副駕操控接入中控系統,兩者既可獨立操作,也可通過推送或切換進行內容分享。此外,LITE還配置了語音識別、導航、USB多媒體播放、倒車影像、WIFI熱點、藍牙等功能。
其實,從目前的汽車市場來看,除了多屏互聯技術與語音識別技術,其他的配置與人工智能其實并無關系。哪怕是有關系的這兩大技術,科技含量也十分有限。就語音識別來說,目前已經成為了一項應用極其廣泛的基礎性技術,并無太多創新可言。
對于更具技術難度與科技含量的自動駕駛技術,LITE并未搭載,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如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多數國家對于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的法律規定仍然是空白,道路條件顯然也不適合自動駕駛汽車的商用行駛。因此,在法律法規缺位的情況下,配置自動駕駛技術并不現實。
其次,當前自動駕駛技術基本都還處于測試階段,就連域內巨頭谷歌也還是在“潛心修行”當中。所以,顯而易見的是北汽即使能夠給新車配置自動駕駛技術,最多也可能就是L2級別的輔助駕駛。而且,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并未成熟,盲目配置有可能讓車主形成過度信任,從而產生駕駛風險。
所以,或許在北汽看來,與其不切實際推出自動駕駛汽車,推出同樣充滿噱頭,但是更為穩妥的“人工智能汽車”顯然更具現實性。
相比之下,9月11日,通用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將量產的自動駕駛車輛。通用旗下CruiseAutomation部門首席執行官凱爾·沃格特對此進行了證實。據悉,這款車將在密歇根州Orion的通用工廠生產,每年預計可生產10萬輛。
通用汽車之所以果斷推出自動駕駛量產車,就在于最近美國正迎來自動駕駛汽車發展政策的春天。近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自動駕駛議案,允許每年10萬輛自動駕駛汽車上路。雖然該議案目前仍需等待參議院的表態,但是通用表示已經做好了準備,一旦監管環境允許,就開始大規模生產自動駕駛汽車。
未來,當法律體系得到調整、完善,且自動駕駛技術進一步成熟以后,我們期待著中國的自動駕駛汽車也能盡快實現量產上路,讓科幻成為真正的現實,服務于日漸增長的出行需求。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