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化解過剩產能、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的深入,企業的預期和信心將得到一定支撐,我國工業增速將逐步趨穩,預計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5.9%。
工業整體下行壓力較大
2015年1-11月份,中央穩增長、調結構措施陸續出臺,工業整體運行平穩,投資結構明顯改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但工業正處于結構調整的關鍵期,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去庫存、去產能仍在繼續,整個工業下行壓力較大。
1、工業運行分化態勢明顯。
2015年以來,傳統工業運行緩中趨穩。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增速比2014年同期下降2.2個百分點,其中,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2%,比10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數據表明,當前新產業正在加快孕育,工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向中高端邁進的勢頭明顯。
2、制造業投資結構改善。
1-11月份,制造業投資164222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比1-10月份小幅提高0.1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拉動全部投資增長3.3%,帶動投資增長百分點與1-10月份基本持平。制造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效果正在顯現。
3、工業品出口形勢比2014年更為嚴峻。
當前,世界大宗商品價格、股市、匯市出現大幅動蕩,許多新興國家貨幣出現大幅貶值,加大了中國出口壓力。受此影響,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07400億元,同比下降1.6%(2014年同期為增長6.4%)。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是我國工業品出口的主力,出口結構未見明顯改善,加之對外部需求波動的抵御能力不足,出口增速持續放緩在意料之中。
4、傳統產業繼續去庫存、去產能。
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傳統產業積極去產能,實實在在地去庫存。從PPI情況看,11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環比下降0.5%,同比下降5.9%,為2009年10月以來最大降幅,且已經連續45個月負增長。1-11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下降5.2%。從產品產量看,1-11月份,粗鋼、水泥和平板玻璃產量分別下降2.2%、5.1%和7.9%。從產成品庫存看,最新數據顯示,前10個月產成品存貨累計增長4.5%,增幅比2014年同期下降9.9個百分點。
5、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不容樂觀。
從利潤數據看,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8666億元,同比下降2%,降幅比1-9月擴大0.3個百分點,2014年同期為增長6.7%。分行業看,石油開采、鋼鐵、煤炭等采礦和原材料等行業利潤下降十分明顯。從企業虧損數量看,1-10月份工業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29.3%,增速比2014年同期高近15.7個百分點。
6、資源型老工業基地發展舉步維艱。
前11個月,黑龍江、吉林、遼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0.3%、5.2%和-6%,增速比2014年同期分別下降2.3個、1.5個和12個百分點。前10個月,三個省份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速分別為-16.2%、-2.7%和-33%。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扭虧增效、下崗員工安置已經成為三省的首要問題,兼顧經濟增長和防范風險的壓力不容小視。
工業發展存在四大問題
工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除融資貴融資難、產能過剩、企業增產不增收等外,更多地表現為地方政府穩增長壓力大、企業投資意愿不強、維持生產負擔重。
1、地方政府穩增長壓力大。
當前穩增長、惠民生與調結構、促改革之間的關系難以統籌協調,如何解決好三者關系對許多地方政府而言都是一個不小的壓力。轉型升級必然伴隨著淘汰落后、下崗人員再安置、財政收入減少、增長速度放緩等嚴峻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激化社會矛盾,去產能、去庫存、調結構不得不度過一段艱難困苦的過程。
2、企業投資意愿不強、信心不足。
受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工業品出廠價格持續下降和工業企業利潤下降的影響,企業投資意愿不強,對未來經濟增長信心不足,導致制造業投資增速持續回落和企業用工量繼續減少。2015年9月,央行公布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和經營景氣指數分別僅為50.5和49.4,為近一年來最低水平。結合實地調研發現,一些省份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普遍下降,特別是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個數和計劃總投資下降幅度較大,效益持續下滑讓企業投資能力受限,企業找不到投資方向,缺乏投資動力的情況比較普遍。
3、企業維持生產負擔重。
首先,由于專業化分工的增強,工業企業增加值率被攤薄,測算顯示,增加值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趨勢,稅金占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企業的實際稅負加重。其次,主營收入增速減緩、利潤率下降,也間接凸顯企業負擔變重的客觀事實。2015年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僅為1.0%,主營活動利潤同比增速僅為1.6%,而同期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同比增速高達6.3%,因此,企業稅負加重。第三,企業的社保剛性支出也加重了企業負擔。企業為職工繳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累計約占名義工資的四成左右。
工業增速預測及關注重點
展望2016年,工業增速將逐步趨穩,伴隨化解過剩產能、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的深入,企業的預期和信心將得到一定支撐,但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仍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預計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5.9%。工業結構調整仍然是重中之重,結構調整跟不上,整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沒有保證。
1、產能過剩企業職工安置問題。
在壓減過剩產能、企業扭虧的行動中,職工安置問題應該引起足夠重視。以東北某大型國有煤炭企業為例,煤炭市場持續萎縮,利潤大幅下滑,企業現金流有斷裂的危險,為大幅縮減非生產性支出,從2015年下半年起,該集團需要分流安置人員10萬人,任務極為艱巨。2016年類似問題將更加嚴峻。
2、制造業企業擔保圈問題。
擔保圈是指企業之間進行互相擔保或連環擔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擔保圈的負面影響逐步顯露,主要表現為銀行機構擔保貸款占比高,企業資金鏈條債務關系復雜。在實地調研中發現,部分地市企業擔保圈(鏈)已經開始出現斷裂,銀行不良貸款率有所回升。一旦銀行出現抽貸、限貸,擔保圈面臨的信貸風險將進一步加大,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3、產業政策的統籌協調問題。
一是向少數地區傾斜問題。主要指一些試點型的產業政策沒有統籌好各地方的利益關系。例如,在融資租賃方面,給予天津、上海等地在征管標準、抵押物登記流程、資質獲取等方面一系列優惠,但是由于試點時間過長,對于擁有相同產業的其他地區造成客觀上的不公平,不利于公平競爭。二是選擇性產業政策對競爭性政策的排擠問題。競爭性政策通過完善秩序規則和發揮價格杠桿作用,能夠有效引導市場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但是過多地運用選擇性產業政策(即扶持某些產業和企業發展的政策),很容易與競爭性政策打架,抵消競爭性政策的效果,并可能引發新的產能過剩。
政策刺激聚焦“短期穩增長,長期調結構”
政策的著力點應聚焦在處置過剩產能、改善企業效益、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等三方面。建議進行長、短期政策分類,短期政策注重穩增長,推動重大投資項目開工,減輕企業負擔;長期政策側重調結構,在穩定工業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時,加快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1、短期政策建議。
鑒于工業的出清過程仍將持續,工業的弱增長態勢短期內仍將持續。短期內“穩增長”政策的托底對于工業經濟的穩定依然至關重要。
(1)加大重點領域有效投資。一是提高技術改造投資在工業投資中的比重,重點支持工業轉型升級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技術改造。二是加快推進已經確立的如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包投資建設。三是加快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同步規劃公共交通、通訊等配套設施。
(2)制定涉企收費的“正面清單”。把與行政職權相關的涉企收費(如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收費等)作為減負的核心環節。建議明確涉企收費項目,項目之外的收費一律視為違規。同時,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企業負擔信息上報系統,動態掌握企業負擔情況。
(3)對制造業企業全面減稅。不應因為財政收入下降而不愿減稅甚至征收“過頭稅”。建議設定“減稅期”,對制造業企業全面減稅,超過減稅期恢復正常稅率征收,通過減稅為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積蓄動力和能量。
(4)設立就業安置專項基金。盡快以書面文件形式明確下崗、轉崗人員工資、社保繳納的各方分擔比例。建立由政府、企業雙方發起成立的就業專項資金,中央財政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省級財政提高資金投入比例,困難企業根據經營情況繳納一定比例的金額,作為職工安置的兜底資金。專項資金實施單獨安排、專門結算,對挪用、擠占、滯留資金等行為,依法依紀從嚴從重處理。
2、中長期政策建議。
穩增長的關鍵是穩住工業,穩住工業的關鍵是穩住制造業,而穩住制造業的關鍵在于加快推進轉型升級。建議在2016年把促進企業轉型升級作為工作重點。
(1)加快落實已有與轉型升級相關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快落實《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盤活政府資金,支持企業加快創新步伐。在總結一些地區和企業實踐經驗基礎上提出若干叫得響、立得住、可操作、有實效的政策措施。二是做好淘汰落后產能工作。關鍵是用好預算內資金,做好產業接續和職工安置,必要時出臺臨時救助措施,避免引發社會動蕩。
(2)加大支持力度,促進新興產業有序發展。一是明確重點,制訂行動計劃。建議在互聯網、大數據、生物工程等關鍵領域攻克一批重點技術、培育一批重點企業、形成一套完善的商業運作模式。二是更新扶持方式。如引入風險投資、開發投資貸款擔保和政府產業投資基金三方合作新模式,引導市場資金和政府資金共同發揮效力,取代單純補貼的非市場手段。三是積極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實好稅費減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強創業配套服務。
(3)加快布局制造業轉型升級。一是落實“中國制造2025”規劃。制造業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要抓緊“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實施,制定具體落實計劃。二是重點從優化市場環境、強化要素支撐兩大領域著手布局,為后續轉型升級的相關政策做好前期鋪墊。在市場環境方面,要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和營商環境,做好市場監管;強化要素支撐,在全社會形成崇尚技術的良好氛圍,提高產業技術工人的地位和收入。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