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創新深入發展,“互聯網+”制造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制造業轉型升級新動力正在形成。
在此背景下,工信部發布《關于印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行動計劃(2015-2018年)》[工信部信軟〔2015〕440號](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圍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關鍵環節,就進一步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創新開展部署,為我國制造業加快生產模式變革、培育新增長點、促進轉型發展開辟有效途徑。
驅動制造模式深刻變革
互聯網加速與制造業研發、生產、資源配置、組織等領域融合,深刻變革了企業生產方式、要素配置方式和創新模式。眾設眾包、協同設計、網絡創客、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云制造等新模式正在構建企業競爭新優勢。
按需、眾包、眾創等開放式研發設計模式快速發展。研發設計是創造性極強的活動,對企業集聚資源、集成創新提出了較高要求。互聯網平臺為企業集聚、對接各類社會創新資源提供了有效載體,幫助企業提高研發效率,降低創新成本,快速提升市場核心競爭力。家電、服裝等與消費端銜接緊密的行業搭建開放網絡平臺,暢通與用戶交互渠道,廣泛采集用戶需求,發展按需定制業務。海爾等大型企業進一步探索發展眾包模式,在掌握消費者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構建交互創新社區(HOPE)吸引企業內部員工、社會研發機構開展有針對性的產品創意設計,發布了天樽空調、雷神筆記本等一系列互聯網創新產品。
機械、航空等離消費端較遠的行業注重集聚共享生產要素與資源,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設計。如,中國商飛基于網絡協同設計平臺,高效協調了全球數十家設計商、幾千名工程師,完成C919型飛機的在線協同設計,大大縮短研發周期。行業領軍企業在創業創新服務中的主力軍作用日益突出,通過眾創平臺為小微企業和創客團隊提供研發測試、創業培訓、投融資、創業孵化等服務資源,逐步形成市場化與專業化結合、線上與線下互動、孵化與投資銜接的創業創新生態體系,成為制造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
為實現快速發展,我國制造企業長期忽視研發設計能力建設,過度依賴引進吸收,始終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水平。《行動計劃》提出在消費電子、家電、制鞋、服裝等消費品業,以及在機械、航空、船舶、汽車、電子信息等離散制造行業進一步應用推廣開放式研發設計新模式,鼓勵發展以大企業為主導的創業創新生態體系,將有效改善我國制造業研發設計創新能力和附加值較低等問題。
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云制造成為新型制造模式。現代社會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大量釋放,制造企業單一規模生產和以產定銷的傳統模式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的動態變化,造成產品生產過剩和供需失衡。互聯網應用條件下,企業一方面利用交互平臺將碎片化、個性化需求匯聚成批量訂單,另一方面通過信息物理系統,促進制造工藝和流程的數字化管理與產品個性化要求的柔性匹配,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生產。如,青島紅領通過個性化定制平臺,逆向整合服裝設計和生產要素,形成了數據驅動、全球協同、全員在線、實時同步的服裝智能定制模式,促進原材料庫存減少了80%,生產周期縮短了40%。
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工業生產逐步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控制轉變。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試水網絡化協同制造,不僅基于網絡平臺促進設計、制造資源的共享協同和優化配置,而且進一步改造企業組織結構,通過內部組織扁平化和資源配置全球化培育競爭新優勢。如,海爾將8萬多員工解構成一支由上千個自主經營單元組成的并聯艦隊,形成以銷定產的敏捷供應鏈。寶馬通過網絡將價值鏈與生產過程分解到不同國家和地區,形成跨區域、跨鏈條協作的利益共同體。中小企業借助互聯網構建虛擬產業集群,以小批量、低成本的個性化定制產品優勢發展壯大,形成與大企業分庭抗禮的市場競爭新格局。
云制造借助云計算的理念,將技術、工藝、模型、知識、軟硬件等各類制造資源虛擬化,通過系統解決方案的形式提供各類制造服務,幫助企業降低運行成本、提高敏捷生產能力。如,航空科工通過云制造平臺將設計模型、軟件、3D打印、數控機床等資源以資源池的形式進行共享,每道工序在不同加工中心合理排產,避免或減少了重復投資。除此之外,《行動計劃》還鼓勵企業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物流配送能力像商品一樣在線“銷售”,促進生產能力與外部生產需求的有效對接,促進企業生產能力的最大化應用。
創造了制造業增值新空間
互聯網與工業融合的大潮不僅為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也為其創新發展帶來新的藍海,工業云服務、工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加速重構價值鏈。
工業云成為制造資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工業云服務將信息資源按需供給、共享使用的“云服務”理念運用到制造領域,實現制造資源和工業軟件、研發設計等服務的按需供給。以工業云平臺為基礎,數碼大方與北京泵閥企業合作建立泵閥產品快速研發體系,提供支持企業定制個性化研發設計服務的APP應用,促進泵閥企業的互聯網化轉型。
工業電子商務成為主流。電子商務在制造企業營銷服務中的應用日益深入,直銷電商、社交電商、跨境電商等網絡營銷新模式不斷涌現。一些傳統制造企業通過自建電商平臺,實現“從工廠直達顧客(F2C)”,既能減少渠道推廣費用,又與顧客建立了直接聯系,基于客戶細分特征精準開發差異化、個性化產品。同時,通過進一步分析用戶社交和偏好信息,企業廣泛開展基于具體場景的社交式營銷。如,蘇寧云商提出了移動互聯網社交營銷解決方案,打造“云信”等社交平臺,滿足用戶社交購物需求。此外,“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等國家戰略實施為跨境電子商務帶來了發展契機,蘭亭集序、關天之窗等B2C平臺跨境電子商務迅速成長,為擴大工業品消費市場、實現“中國制造”優進優出、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升級提供了有效途徑。
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創新生態亟待完善
目前,工業領域的互聯網應用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和價格門檻。經濟新常態下,中小制造企業面臨著較大的運營壓力,對于互聯網化投入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另外,很多制造企業對信息技術的商業價值認識有限,并未意識到互聯網化是對行業原有思維和運營模式的顛覆,與互聯網企業銜接也存在機制缺失,跨行業對話交流不足,導致企業互聯網化成效不明顯。
為此,《行動計劃》分別從改革體制機制、創新財稅支持等方面加快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創新,力圖打通互聯網與制造企業之間的行業壁壘,使雙方形成合作共同體,攜手面對融合困局。一是建立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創新機制,支持搭建常態化的企業交流互動平臺,以破除互聯網與工業行業在理念、制度、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行業壁壘,實現互聯網與工業行業在多個層面的充分對接,形成工業互聯網領域知識資源共享與互補。二是制定財稅激勵政策,加大對“互聯網+“制造業的財政支持,引導政府和互聯網企業、工業企業在技術、資本等層面開展PPP戰略合作,協力打破互聯網與工業融合發展瓶頸,共同打造支柱型、領軍型互聯網與工業融合產業生態。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