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垂直尾翼的布局形式有多種。典型的非隱身飛機通常采用單垂尾和雙垂尾。由于垂尾產生鏡面散射,同時垂尾與平尾(或機身)構成角反射器,兩者均是強散射源,造成較大的側向散射。為縮減該部分電磁散射,設計隱身飛機時,通常將垂尾傾斜一定角度,即采用V形尾翼。本文采用CAE——FEKO軟件提供的電磁仿真手段,探究L波段下V尾側向散射特點。
圖1 飛機尾翼
2 電磁模型的建立
設計V形尾翼附著于菱形低散射載體上。采用Altair公司的HyperMesh進行網格剖分,并結合FEKO建立電磁模型。
2.1模型設計
單片翼面和低散射載體如下圖所示。尾翼采用梯形平面形狀,翼型是基于NACA0009的改型。低散射載體上表面為曲面以模擬機身上表面,下表面平坦;厚度薄,邊緣鋒利,以減小載體散射截面積,避免對尾翼的計算結果造成影響。兩個翼面均外傾30°,根弦間距2.13m。具體尺寸見表1。
圖2 三維數模
表1 設計參數
2.2網格劃分
使用Hypermesh劃分模型表面網格。為分析L波段(1GHz)下電磁散射特性,按照FEKO對網格的要求,網格尺寸取1/8倍波長,即37.5mm。Hypermesh導出的網格為三角形和四邊形混合網格,在FEKO中全部轉化為三角形面元。網格數量為83752。
2.3材料屬性與電磁參數
計算中將模型作為金屬處理。模型狀態為俯仰角為0°、滾轉角為0°。電磁波為L波段(1GHz),采用遠場平面波照射,采用物理光學法(PO)和多層快速多極子方法(MLFMM)進行計算,極化方式為水平極化和垂直極化,計算方位角為45°~135°,其中0°方位角定義為電磁波從機頭照向機尾。激勵源和方位角定義如下圖。
圖3 激勵源與方位角
3 CAE計算結果
圖4 散射截面計算結果
4 分析與結論
由上圖可看出,在57°方位角附近出現峰值,這是由翼面前緣產生的(翼面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前緣后掠角為57°,如圖5)。PO算法和MLFMM算法均計算出該峰值。PO算法只能計算出鏡面散射,表明57°方位角附近,鏡面散射占主導。90°方位角附近,PO算法和MLFMM算法相差不大,說明在90°方位角附近,翼面產生的鏡面散射仍是主要的散射源。60°~84°方位角內,以及96°~124°方位角內,PO算法與MLFMM相差較大,在這些方位角內,多次反射占主導地位,V形尾翼散射截面積呈現較大較寬峰值這一特點。
圖5 設計方案俯視圖
通過以上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垂直于翼面前緣方位角附近以及90°方位角附近,鏡面散射占主導,可用PO算法進行快速估算;
(2)在60°~84°方位角內,以及96°~124°方位角內,V形尾翼散射截面積呈現較強較寬波峰,產生機理為多次反射,該方位角內,PO算法不能準確估算散射截面積,需采用MLFMM進行計算。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