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制造是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共同愿景,綠色制造側重降低消耗,智能制造側重提質增效,兩者相互補充,更相互促進,不可分割。
“綠色+智能”齊心協力 驅散制造業上空霧霾
從北京市區出發,驅車向南行駛50公里就進入河北省,空氣中彌漫著燒煤味兒。進入冬季一來,華北地區連遭大范圍霧霾天氣,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相繼首發重污染紅色預警。預警期間,將采取機動車單雙號行駛,中小學、幼兒園停課、企業停產等措施。在充斥著重金屬顆粒的世界里撞出一條條生存通道,頑固的PM2.5無孔不入,單雙號限行,是否意味著,汽車是制造霧霾的罪魁禍首?
霧霾的罪魁禍首
河北是中國的鋼鐵大省,至2013年河北生鐵、粗鋼和鋼鐵產量連續12年全國第一,但另一方面,作為霧霾污染重災區,河北唐山、保定、邢臺、邯鄲等地長期占據全國空氣質量最差城市排名前十,可見“偏重”的產業結構帶來了霧霾等嚴重的大氣污染。
在德國戰后創造經濟奇跡的年代,以煤鐵重工業著稱的魯爾工業區工業快速增長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發展,德國持續了100多年幾乎不加任何控制措施的工業廢氣排放,而且并沒有意識到這對人類健康生態帶來多么嚴重的后果。魯爾工業區的霧霾問題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被成功治理。當時的德國和魯爾工業區為治理霧霾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和緊急措施:其中調整產業結構是幫助德國魯爾工業區擺脫霧霾的主要手段之一,魯爾工業區興起于19世紀中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依賴煤炭、鋼鐵、化學、機械制造等重化工業發展,1985年1月份出現了最為嚴重的霧霾,致使當地24000人死亡,19500人患病住院。20世紀60年代,魯爾工業區開始進行調整產業結構與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并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為重建碧海藍天,魯爾工業區的變革經歷了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
愿景:綠色制造
中國的重工業城市與德國魯爾工業區的霧霾遭遇如出一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能源日趨匱乏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解決這些全球性社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為此,許多國家對工業節能減排的要求更高,德國提出的工業4.0的愿景就是綠色制造,解決能源消費等社會問題。“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首次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在6月15日的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了中國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他指出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順應互聯網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打造中國制造新優勢,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強大支撐。綠色制造是生態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制造向高端發展的必然選擇。李克強總理曾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穿心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綠色制造側重降低消耗,智能制造側重提質增效,兩者相互補充,更相互促進,不可分割。
智能之風吹散霧霾
到現在為止,德國有一套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嚴謹的治理制度,重新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綠色制造。德國魯爾工業區“先污染后治理”的先例給中國制造業帶來一些重要啟示。
我國之前大力推進制造業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了重復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建設土地浪費、人力資源浪費等問題,給地方和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了巨額損失。對此為避免重復建設的發生,政府可以將一些基礎好、能力強的地區作為《中國制造2025》實施的重點地區,加強對這些地區的監測和引導,地方政府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來制定地方《中國制造2025》實施方案。除此之外信息不暢也可能導致地方企業無法及時獲取信息,導致落后產能未能及時考慮環境等問題盲目重建。因此政府應及時收集各地相關產業的發展情況并向全社會傳播,讓地方和企業在信息相對完整的基礎上做出決策。
綠色制造是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共同愿景,綠色制造側重降低消耗,智能制造側重提質增效,兩者相互補充,更相互促進,不可分割。智能制造是基于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個環節,將給制造業帶來生產效率和資源綜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研制周期的大幅度縮短,運營成本和產品不良品率的大幅度下降,通過互聯網產業技術和制造業的合并實現由制造向“智造”變革,提升高污染企業的生產效率,節能減排,增加綠色GDP。
“中國制造2025”力主在2025年實現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由“制造”到“智造”需要變革傳統的模式,首先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其次要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再次要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最后要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始終以“兩化融合”為主線,配合“互聯網 ”的概念,大力倡導“智能制造”的生產新模式,讓智能之風驅散盤踞在制造業上空的霧霾!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