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新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但對于很多制造業企業來說,這個年似乎并不好過。有的,為了殊死一拼,開始了慘烈的價格戰爭;有的,想轉型升級,卻遭遇重重困難。要想獲得新生,陣痛使必須的。
中國希望在未來十年內,實現中國生產線系統的顯著提升,這其中掩藏著巨大的商機。熬過寒冬,轉變思路,制造業還有春天!在一天內收到了三個電話后,高明無奈地關上了手機。
高明是華南某城市制造業協會的副會長,臨近年底,他的工作反而愈加繁忙,盡管大部分企業嘗試提早放假,但他想要知道,這些企業在年后是否還能如期開工。
但情況并不樂觀,一天之內,有三家企業的最高負責人告訴她,年后沒有開工計劃。這意味著,在華南制造業冗長的倒閉企業名單上,至少還要加上三家。
焦慮已經踏破門檻,充滿了整個辦公室。
“自殺式”價格戰
高明找到董浩的時候,后者的企業正在發起一場慘烈的價值戰。這聽起來有點滑稽,董浩的企業生產一種特殊環境下使用的手套,盡管有著2000多人的生產規模,但他的企業在行業中僅處于中游。
價格戰的對象是行業龍頭,后者新引進了一整套自動化設備,憑借著先進的生產方式,這家行業龍頭搶走了原本屬于董浩的訂單。在中國制造業尋求升級的整體背景下,這種自我革新的方式獲得了的支持。
董浩做的是,把成本價在28元左右的產品,一次性下調為15元,采用搏殺的方式與對方魚死網破,他告訴高明,“不搏殺,早晚都是死”。
高明把這種價格戰稱為“自殺式”價格戰,與大企業通過價格戰打壓行業對手不同,這種自殺式價格戰往往由中小企業發起,其看準的就是“引先進設備的行業龍頭,短期內不得不提高生產成本”的軟肋。
“理論上來講,不可能讓所有的企業都進行智能制造的升級,這對技術、資本和人才的儲備要求太高,”高明分析,“但中小企業的退出方式可以討論,需要做好萬全的安排”。
最終,董浩拒絕了高明停止價格戰的建議,也拒絕了龍頭企業的收購邀請。情況有點復雜,高明警告,如果這種“自殺式”價格戰持續的話,最終傷害的將是制造業的整體肌理。但讓人擔憂的是,“這種價格戰,在制造業內愈加普遍”。
何可同樣感受到了這種壓力。在過去十多年,這位來自北京的制藥機械生產商,制造了中國醫藥超過60的核心零部件。在最近一次內部討論會上,他告訴公司的合作廠商,“公司計劃在明年北京的郊區投建一座新工廠,將目前的產能擴大到兩倍”。
按照何可的計劃,這家工廠將定位于智能制造工廠,采用全系列的自動化設備,總投資將達到8000萬元。
但很快,財務送來的報表讓他感到擔憂,從三季度以后,他的核心產品銷量大幅下滑,而競爭對手的銷量則在增加。市場調查人員提醒稱,“對方大幅度降價了”。
何可清楚地知道“低于成本價的價格戰”如何打,在機械行業,這是公開的秘密。但他無法理解,“幾家中小企業聯合發起這種低于成本價的價格戰,目的何在”?
“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大企業需要集中精力推動生產線的升級,每一步都充滿風險,” 何可抱怨稱,“但市場的惡劣情況,讓大企業不敢放手去做,最終會拖慢中國制造的升級速度”。
而更值得憂慮的是,實體企業持續的資金失血正在考問著制造業繼續升級的可能性,鑒于工業整體利潤率不足5%,資金拋棄實體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已經不是秘密,宏觀經濟“苗頭性的下滑趨勢有變成慣性的、整體下滑的問題危險”。
生產線革命
“我們五條線四條線已經智能化了,還有就是達到信息化這一塊,”陳英說道,“我們想再往前走一步,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但具體能不能達到預期,還要觀察”。
陳英是山東英科的技術代表,這家位于山東的醫藥企業,剛剛投產了新的工廠,要打造智能生產項目。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這是一個有點冒險的決定”。
最大的冒險是,如果明年的經濟形勢無法好轉,而新的智能生產線又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潛在的投資問題就會顯現。“大家一開始是覺得錢好像投進去以后得不償失,”陳英說道,“但對我來講,如果兩年就有回報,回報值是相當高的”。
這是典型的中國制造企業改進生產線的案例,大部分的制造類企業正在通過尋求局部變革的方式,推動企業的整體轉型,考慮到制造業龐大的體量,這種轉型注定是謹慎且小心的。
一份來自制造業協會的數據顯示, 31.3%的制造類企業認為生產線必須要進行新一輪的技術的變革,而22.87%的企業認為“這將是面對行業危機的必然轉型之路”。
美國人Greg Turner經歷了這種變化。Greg是美國羅克韋爾OEM商務經理,這家自動化公司在上個世紀80年代,幫助超過60%的美國公司實現了生產線的升級。而如今,羅克韋爾正努力開展在中國的業務。
“三年前,我去拜訪原始設備制造商 (OEM) 時,他們會告訴我價格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為了保持競爭力,他們需要盡可能壓低價格,”Greg說道,“而現在情況有所改變。現在他們更多的是以客戶需求為主導,幫助客戶實現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等業務目標”。
這一趨勢表明,智能機器已變得愈發重要。基于智能制造體系,用戶可以獲取所有機器的生產數據并將它們發送給用戶,然后用戶就可以在 MES/ERP 系統中使用這些數據,從而更好地滿足業務目標。
而現在的問題是,在看似華麗的轉型工程面前,如何開始第一步?根據中國制造業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已經開始投入到生產線改造變革的企業占到43.92%,未來三年內開始投入的企業占到32.43%,沒有考慮的只有14.86%。
但這一報告同樣警告稱,“而在最為關鍵的大數據、數字化、物聯網、云制造等方面投入的企業相對較少,分別只有7.04%、6.34%、6.10%和5.87%”。
羅文浩也有著同樣的困惑。作為中國輪胎制造領域巨頭公司的技術總監,他需要在年底之前提交一份企業生產線改造方案,背后的潛在支出可能達到6500萬。羅文浩時常覺得,“任務有點重”。
“明年,我們在自動化物流方面肯定要做一次,包括產品自動的檢測、分開、碼放等,未來可能覆蓋半成品、成品產品實現自動碼放,把它堆起來,” 羅文浩強調,“我們現在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單位來肯定會逐步過渡到機械化”。
為了完成這個方案,羅文浩找到了Frank,后者是羅克韋爾集成架構與軟件業務資深副總裁。Frank告訴他,智能制造的路徑是實現信息環境下企業生產系統的互聯互通,最基本的互聯橫向來講是指將生產車間的智能設備通過一個通用、開放的網絡與工廠、生產線或企業連接起來,為人們提供可用的信息,這是第一步。
顯然,從OEM的角度來說,OEM所生產的機器必須能夠采集特定的數據,并且必須能夠將這些數據提供給最終用戶,這樣最終用戶才能在MES和ERP系統中使用這些數據,進而優化運營。
其背后的含義是,OEM 不必進行業務層面的分析,但必須采集所有正確的數據并立即提供給最終用戶。“最終用戶則更注重分析,他們更關心自己必須達到的業務參數或指標”。
羅克韋爾曾經與寶鋼進行了類似的合作。此前,寶鋼建設湛江新工廠時,曾要求羅克韋爾提供一個能支持逐步部署和漸進式擴容的架構,“這樣就給他們留出了更多時間來制定決策,讓他們能充分利用新技術,向基礎架構中增添新的應用”。
“許多公司剛剛步入智能制造的起步階段,還沒能考慮到更深的層次,產品個性化生產需要公司在短的時間內快速將客戶的反饋化為實際生產,” Frank說道。
貝因美則是另一個案例。這家中國配方奶粉生產商,已經部署了全面的制造執行系統 (MES)。Frank的觀察是“這可能這背后有著政府的推動作用,即中國社會對奶粉安全的關注度較高,但最終的決策制定肯定是出于業務上的需要”。
這一結論符合制造業協會公布的調查數據,“17.14%的企業選擇更新自己內部的生產設施,加強自動化與智能化,16.43%的企業選擇升級MES/ERP軟件系統”。
這意味,對于大多數中國制造類企業來說,生產線的升級并沒有固定的路徑,但努力“將互聯網因素引入到生產中,實現生產信息和流程的安全可控且可追溯”是一個大方向。
留在中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福伊特的高管們都不得不為安撫中國客戶而分出一些精力。他們被問到的最多的問題是,“你們會離開中國市場嗎?”。
福伊特在中國投產的最新一款產品為智能傳送帶,可以實現智能挑選和分揀。這家外國公司與順豐快遞是主要合作伙伴。
按照最新的估算,中國勞動力的成本已經達到總成本的10%左右,如果考慮到中國能源消耗和原材料價值,制造業的生產成本與美國相差無幾。
中國快速增加的人力和原材料成本對外資企業構成了壓力。今年下半年,布局在華南的制造業外資開始撤離,回歸美國或者歐洲。而在亞洲范圍內,東南亞則成為中國有力的競爭者。
但福伊特方面多次否定了外遷的消息,公司的高管稱,“我們堅信未來的中國市場潛力無限”。
信心來自于中國政府推出的《中國制造2025》。按照中國部門工信部的方案,中國希望在未來十年內,實現中國生產線系統的顯著提升,這將為中國成為工業強國,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顯然,這背后有著巨大的商機。
與福伊特作著同樣解釋的還有歐瑞韜,他特負責羅克韋爾在亞太區域的制造業務推廣,這家公司在東北擁有工廠和實驗室,在中國大陸擁有2000名員工。對羅克韋爾而言,他們既服務于中國的制造業市場,也在這里生產、消費。
“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體,制造型經濟的規模巨大。羅克韋爾自動化必須來到這里服務我們的客戶,服務中國本土的制造商和生產商,” 歐瑞韜說,“我們對中國的關注始終不會改變,我們在這里有工廠、研發、軟件開發,有面向 OEM 的實驗室,還有系統集成商”。
歐瑞韜注意到了外資撤離中國的現象,例如蘋果的代工生產線等。他安撫中國的客戶稱,這是產業轉移正常的部分,“可能不久之后,紡織制造也會離開東南亞,轉到非洲,正如它起源于英國,繼而輾轉世界各地,而且這種業務流動還會繼續”。
中國政府表達的態度是外資去留的重要參考。此前,中國重工業城市沈陽與西門子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打造面向未來的制造業新模式。歐瑞韜透露,“羅克韋爾也在與中國的政府部門進行洽談,而且我們計劃與中國政府進行緊密的合作”。
在最近一次高級別會議上,工信部再次表態:“2016年,將繼續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推動產業重組、扎實推進中國制造2025‘1 +X’體系,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實施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