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全球醫療機器人頂端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因能夠實現高難度、精準化手術同時提高手術成功率和效率而備受推崇。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優勢在于其靈活的終端器械、3D清晰成像、精準的操作達成率,能夠觸及傳統人工手術無法輕易達到的位置,并施以普通腹腔鏡無法實現的靈活性和精確性,以此提高外科手術的成功率、效率以及治愈率。但其也有較明顯的劣勢,即機器人操作缺乏力反饋機制,單機和耗材價格昂貴,導致手術費用高昂。
我們認為,外科手術機器人的優勢明顯,能夠幫助醫生實現大部分高難度手術的操作實施,而其目前在價格成本、技術門檻等方面的障礙也會隨著技術進步、規模效應等逐漸降低甚至消失。同時近期美國國內頻發發生的醫療機器人事故,在國內則沒有顯現,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是對于醫生資質的把控,國內僅允許主任醫生級別的醫生進行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操作,借此進一步控制了手術風險。
我們看好手術機器人在國內滲透率的提升,一方面是以達芬奇為主的進口產品,另一方面則是國產自主研發的產品,包括目前唯一已經臨床應用的北京天智航公司的骨科導航定位機器人。除了天智航外,其余機器人產品則多停留在研發階段,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項目,天津大學的微創手術機器人項目,國防科技大學和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外骨骼機器人項目等等。根據我們了解的各院校研發進展估算,國產手術機器人產品落地產業化最快的時間要到2017年中期,其間涉及到臨床試驗、注冊審批、量產、渠道建立等等,目前可能最快落地的還是來自于哈工大機器人所的手術機器人項目。
由于國內產業化進展較慢,導致了這一細分產業雖充滿了想象和需求,但難以獲得立竿見影的標的。我們推薦于新三板掛牌的天智航,其次是落地預期較早的博實股份和工大高新,再次是有項目但預計歷時較長的楚天科技,迪馬股份,機器人等。另外在代理國外機器人產品的公司如復星醫藥、海思科。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