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飛正在一家電氣工程師培訓學校自費學習,希望機器換人之后能成為“控制機器的人”。像陳學飛一樣的工人不在少數,市場的無形之手正倒逼他們進行改變。
在工廠流水線上修修補補七年之后,陳學飛決定辭掉這份月薪5000元的機修工作。驅使這個28歲湖南小伙堅決離開的,是與日俱增的危機感。
陳學飛所在的唯美陶瓷是東莞最先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據公開報道,唯美陶瓷通過機器換人已經節約用工2200人,每月節約人工成本660萬元。陳學飛親歷了這一過程——原本需要6個人為一組的打包生產線,現在只用兩個人就夠了。
記者調查發現,在機器換人的大背景下,東莞、佛山等地勞動力市場正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制造業企業中大量一線工人被機器人取代,尤其低技能、高危險的崗位甚至有消亡之勢。
東莞經信局局長葉葆華說,機器替換的主要是生產效率低、工作較為辛苦、且具備一定危險性的崗位。不過,從該局目前走訪調研的情況看,參與申報機器換人的企業中,有75%左右的企業用工沒有減少,有些企業在大力增加招引機器人人才的情況下,用工不減反增。只有約25%的企業用工數量有所減少。
雖然還沒出現機器人搶飯碗的情況,但面臨洶涌而來的機器人產業,珠三角不少一線產業工人已經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未來。
辭職之后,陳學飛目前在一家電氣工程師培訓學校自費學習,希望在機器換人之后能成為“控制機器的人”。在珠三角,像陳學飛一樣的工人不在少數,市場的無形之手正倒逼他們進行改變。
“90后”產業工人李糧根的跳槽經歷見證了機器換人帶來新的職業紅利。李糧根大學期間讀的數控專業,在當時并不算熱門。2011年畢業后,他應聘進入深圳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兩年后跳槽到偉創力(東莞)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這一回,他升職為一名CNC技術組長,工資漲到了5000元以上。盡管時運不佳,由于國外訂單縮減,李糧根所在的車間不久后便宣布解散,可李糧根很快便找到了新的工作:2014年9月,他成為東莞勁勝精密的一名技術員,收入不降反升。
東莞智通人才連鎖機構部門經理賀先發說,除了企業進行機器換人外,東莞還出現了很多造機器人的企業,對相關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月薪普遍過萬元。因此,近年來如電氣工程等機器人應用相關的培訓班逐年趨熱,智通職業培訓學員的該類班的招生人數從最初每年200人增加到500人。
在機器人應用大潮下,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的電氣自動化專業也備受熱捧。目前該專業在全校30多個專業中招生數量最多,就業率最高,專業對口率和工資也最高。為滿足日益旺盛的需求,這個王牌專業今年計劃多開6個班,招300人,并開展直接面向高中和中職畢業生自主招考、中高職五年貫通制、在校生企業訂單班和企業在職員工大專班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
再造一流產品,要打造怎樣的一流大學?
在經濟崛起騰飛的階段,教育水平低對經濟發展影響或許不大,但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階段,教育水平較低的短板就會凸顯出來。
提及美國硅谷,人們自然會想起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等名校,這些大學為硅谷培養了大量研究、實用人才,也提供了強大的科研支撐。他們就像一臺“永動機”一樣,源源不斷地給硅谷輸送動力,實現產學研無縫對接。
由于歷史等原因,在廣東布局的重點大學比北京、上海、江蘇、山西等地少,140多所高校(含獨立學院)中的高水平大學數量偏少,高教實力相對不強,與經濟強省的地位極不相稱。在經濟崛起騰飛的階段,教育水平低對經濟發展影響或許不大,但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階段,教育水平較低的短板就會凸顯出來。
在國家和全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理工科大學之于珠三角地區乃至廣東的創新驅動、轉型升級越來越重要,這已成為共識。造得出一流產品的珠三角,如何打造出一批一流大學?
今年7月,省政府同意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7所高校入選廣東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等18個學科項目入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兩個月后,省政府舉行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共建協議簽署儀式,省教育廳分別與深圳、佛山、東莞市政府南方科技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簽署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協議。這3所地方理工科大學將采用省市共建的辦法,突破傳統路徑依賴,超常規發展。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02年以來共招收培養全日制研究生9000余人,60%以上的畢業生留在深圳就業。1990年建校的東莞理工學院已培養畢業生8萬余人,其中約80%在莞就業、創業。
盡管這樣的成績已經不俗,但與珠三角的發展水平相比依然顯得不對等,長遠來看也滿足不了珠三角創新驅動的需求。比如東莞2014年智能手機出貨量2.3億臺,約占全球的17.7%。不過,這些手機芯片等核心技術卻大多不是東莞的企業所擁有。恰恰是這些技術,制約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對于科技創新有迫切需求且經濟較為發達的深圳、佛山、東莞3座城市,南方科技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等3所高校的支撐作用更加直接。”教育專家表示,廣東一些理工科大學此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學科專業結構和布局沒能很好地對接和支撐產業轉型,迫切需要提升改變。
從誕生之日起就備受關注的南方科技大學已為教授創業“解套”,不僅鼓勵教授創業,而且對教授創業作出非常明確和規定:以教授的科研成果創立公司,學校占30%股權,科研人員占70%股權。今年7月放棄美國終身教職來深的張緒穆教授現任南科大化學系主任,曾是第一個將生物醫藥公司帶到美國非主板市場上市者,在產業化方面有一定經驗,如今他已與深圳的幾大知名藥企建立了合作關系,計劃在產學研上做一番事業。
有研究硅谷發展的人士指出,由于硅谷產業界和大學之間緊密的交流,大學和產業間的界限更加模糊,從而使得大學更有活力,學術研究也更加注重實際問題,并且產業活動與最新的科學融為一體。中山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增俊認為,打造一批高水平大學,絕不能再追求大而全,而是應該突出自己的特色,突出廣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一定要把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廣東的大學發展結合起來。”
企業家建言
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
珠三角要提供創新環境的“萬有引力”
今年年初,光啟還只有300多名員工,如今已有來自幾十個國家的700多名員工,在加拿大、新西蘭、以色列、挪威、烏干達、布隆迪等國開展研發。人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創新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就是人的智力,我們的做法就是“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我們從全球吸引最厲害的、跟我們有同樣價值觀的創新團隊,面向全球所有人做研發、做產品,做國內和國外的市場,整體協同開展,這在以前互聯網不發達的年代是是難以想象的。
人才是一切的關鍵,呵護好人才、營造好創新的環境,是政府的當務之急。因為創新人才很多都是年輕人,比如光啟員工的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所以希望政府能多考慮年輕人的創新需求。
深圳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創新的企業?因為一流的人才會吸引其他一流的人才,人類在思想和文化交流方面有強烈的欲望。珠三角應該打造一個開放的創新環境,提供一種“萬有引力”,讓珠三角能夠在一個星系中起到主導作用,這個萬有引力的形成就要靠“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這應該也是珠三角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戰略支撐。
近些年來,全球合作越來越廣泛、深入,深圳等城市在全球創新的鏈條里開始起主導作用,有條件逐步發展為全球創新的中樞,未來光啟將繼續把深圳作為創新中樞,主導新興產業的誕生和創新。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