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將看到制造業的研發創新并不比互聯網的創新少,反而借助對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會有更多的創新。而眾多企業能否抓住這樣的機遇,就要看今天的布局。海信的產業轉型除了跨界出擊之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對傳統優勢項目的技術升級上。正如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所言:企業的戰略不能每時每刻都在變,要堅持做自己。海信的長項是技術和研發,技術創造價值是最大的。
海信集團新晉總經理劉洪新對外界把海信歸入彩電企業并不認同。他認為,彩電業的商業模式正在改變,從硬件競爭轉向軟硬結合,互聯網時代,彩電競爭的重點已變為畫質、音質,加上內容和操控。他的論據是海信智能電視的激活用戶已經達1300萬,日活躍用戶達40%,2016年激活用戶數將增至2000萬。海信搭建了支撐智能產品內容與運營的“海視云”平臺,近期多家國內外內容服務企業、投資機構造訪“海視云”,醞釀合作共同分享客廳互聯網經濟新商機。劉洪新說:“我們的思維方式變化了,海信集團已不再是一個家電企業,而是一個科技公司。”
周厚健坦承:“2010年海信是國內最早提出要做智能電視的企業,那時我們已感覺到了轉型的危機。”
讓海信感到惴惴不安的并不是三星、LG等外資品牌,也不是TCL、長虹、康佳等老牌國產品牌,而是這個行業的“新侵入者”——以重視生態建設,以營銷見長的樂視和小米。但擁有電視處理芯片和ULED等核心技術的海信對自己的技術功底更為自信。不久前,周厚健在一封內部郵件中表示,沒有自己的芯片,就沒有自己定義產品的資格。換言之,難以擺脫產品同質化,只能跟隨,進而無法走在行業前列。
劉洪新認為,即便在互聯網時代,品質也是最靠譜的武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就是把產品做到極致,給用戶帶來驚喜。在產品方面,海信通過互聯網讓產品連接起來,方便用戶使用。在產業方面,產品本身和功能應用必須和互聯網結合起來,去研究適合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智能制造。
在LG、創維等企業力推OLED電視時,海信另辟蹊徑,希望以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電視,在未來超大尺寸電視領域闖出一條差異化競爭的道路。
早在四年前海信就圍繞激光電視開始布局智能制造,今年以來海信打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組合拳:7月底宣布收購夏普美洲業務并決定在美國采用雙品牌戰略;8月率先在美國紐約上市新技術電視;11月海信宣布搭載自主研發SOC級畫質芯片Hi-ViewPro的智能電視正式上市;12月9日,海信在北京隆重發布了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激光影院電視,并攜手德州儀器、DNP、日亞、華數、CNTV未來電視、愛奇藝、騰訊視頻、國美、蘇寧、京東、天貓等上下游合作伙伴代表共同成立行業首個激光影院電視產業生態聯盟,推動電視發展進入影院時代。
劉洪新表示,海信將與合作伙伴一起,整合全產業鏈資源優勢,實現用戶價值的最大化,共同推動激光影院電視產業的創新發展和市場普及。
目前,海信在激光顯示技術領域已取得141項核心專利技術突破,激光光學引擎100%自主研發設計,70%的制造成本掌握在自己手中。周厚健說,在大家眼里,中國彩電業的痛在“屏”上,屏占了彩電成本的70%。越來越薄是屏的方向,無處不在是電視的趨勢,薄到極致、到處可示,那不就是“無屏”了嗎?海信的激光電視就是“無屏”。海信在激光電視方面世界領先,并且領先了一大步。
對互聯網電視畫質和內容的同步發展讓海信收獲了領先的業績。Display Search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海信電視全球銷量超越日本索尼,躍居全球第三位。即使直面廝殺日益慘烈的市場形勢,海信依然保有傲視同行的盈利能力與市場地位。
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新任總經理代慧忠說:“傳統制造業向互聯網工業、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過程,其核心是持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產品的競爭力和系統效率。互聯網技術、企業的信息化、智能化都只是工具和手段,都必須服從于、服務于企業創新能力和效率快速提升的目的。”他表示,海信電視的成長才剛剛開始,希望在5年后內容和服務帶來的利潤大于或等于目前硬件銷售的利潤,率先完成智能化產業轉型。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