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被稱為人工智能產業化元年,國務院今年7月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人工智能醫療作為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在《規劃》中被重點強調。據報道,互聯網醫療平臺平安好醫生日前宣布,將加大在醫療領域的建設和投入,陸續投入30億專項資金,用于打造醫療AI產業鏈和服務鏈。
“人工智能+醫生”可以簡稱AI醫生,不是用機器人替代醫生看病那么簡單,而是通過創新,建立涵蓋臨床大數據、超級計算等技術在內的新醫療模式,提供更加全面和覆蓋面更高的醫療服務,讓更多人能夠得到科學的診斷和及時的就醫。
為什么說AI醫生能夠在醫療服務中發揮作用,且可能成為今后居民看病問醫的主要渠道之一?現行醫療資源分布失衡,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突出,客觀上為AI醫生提供了用武之地。目前醫療領域最大的問題是“供需”矛盾,更何況,小醫院、鄉鎮醫院等的就診量不可能很多,三甲醫院等醫療條件較好的醫院,接診人數往往嚴重超負荷,醫療資源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可想而知。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使AI醫生能夠服務于在線醫療的預診分診、問診環節,將醫生從重復性、初級咨詢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提升其人均服務能力。
據報道,推動傳統中醫行業走向標準化、信息化,是平安好醫生AI計劃的下一個重點。中醫面臨的最大難題是非標準化,屬于經驗科學,好醫生正在實施的“現代華佗計劃”,推動中醫從中醫典籍、中醫診療、健康護理等全流程的標準化、智能化,顯然,這將成為今后中醫走向現代化、數據化發展的方向。
在此基礎上,資本對人工智能以及醫療服務行業的青睞,也是AI醫生能夠快速成長的重要元素。在現代經濟下,一個產業的發展,如果沒有資本的介入,是很難想象的,也是很難快速發展的。與此同時,資本也需要尋找出路,需要有更多能夠實現乘數效應的機會。人工智能+醫療服務,當然是資本不會放過的一個領域,特別是對中國這種正在步入老齡化的國家來說,人工智能+醫療服務也會逐漸延伸到日常養生、預防保健、健康管理、藥品研發等領域,形成更為緊密的產業鏈。可以預計,接下來會有更多的資本進入人工智能+醫療服務領域,推動這一領域加速發展。
AI醫生實際上已經走向實際應用中。日前舉行的第20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診斷學教學改革研討會上,主辦方將100份病歷導入臨床診斷輔助決策系統,AI醫生的診斷結論與醫生的診斷結論一致度高達98%,而每個病例確診只需要0.05秒。原因就在于,相關大數據已經越來越豐富,疾病模型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化。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的廣泛應用和逐漸成熟,從無人駕駛到智慧物流,再到如今的互聯網醫療,各行各業都在“AI化”的陽光大道上快速前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AI+醫生”能夠讓哪怕是在小山村的村民,也能獲得不輸于一線城市三甲醫院的遠程精準醫療服務。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