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氣電發展具備四大有利因素。一是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各級政府雄心勃勃,油氣企業推介不遺余力。二是氣電低碳環保高效,能擔當能源清潔轉型和電氣網穩定運行的重要角色。三是我國氣源供應越來越不是制約氣電發展的主要因素。四是氣電配套政策增加,支持力度加大。
進入“十三五”以來,我國發電行業面對“一新三改”(經濟新常態,國企改革、電力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復雜多變的政策市場環境,能源消費需求增速放緩,全行業發展受限,經營業績大幅下滑,煤電板塊整體虧損,發電集團如何擺脫困境、走出低谷呢?
回顧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以來,我國五大發電集團迅速實現規模擴張。但到2008年,由于煤價暴漲、金融危機沖擊,全行業嚴重虧損,特別是火電企業出現生存難和發展難。2009年至2015年,不得不進行“一次轉型”,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調整產業結構,由單一發電大力向非電產業發展,包括煤炭、煤化工、鋁業、金融、科技、環保等。二是由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發展。三是開始探索“走出去”發展。回過頭看,煤炭和風電產業擔當了“一次轉型”的主角。通過“一次轉型”,發電行業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業績持續改善,到2015年達到最好水平。
當前,發電行業只有推進“三位一體”,才能創造未來。一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化解電力產能過剩,改善嚴峻的經營環境。二是依靠管理創新,提升資產質量和效益。三是通過“二次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最重要的。要依托規劃、面向市場、嚴控規模、精準布局,并聚焦電力主業,加快清潔轉型步伐,著力向“下”延伸,積極穩妥對“外”拓展。
具體而言,發電集團“二次轉型”主要包括三方面舉措。一是清潔轉型。由傳統粗放生產方式向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加速推進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二是國際化轉型。由國內發電集團進一步向國際化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轉型。三是商業模式轉型。以用戶為中心,積極進軍配售電領域,介入電力新業態,由生產型發電集團或能源集團向綜合能源供應商轉型,堅持能源生產和綜合服務并重。
在發電行業清潔轉型進程中,氣電將扮演重要角色。當前,我們日益深刻地認識到,要嚴控煤電發展,重塑煤電定位,逐步將其由電量型電源向電力調節型電源轉變。要加快形成水電、核電、光電、風電、氣電等多元并舉局面。對于清潔發電,國家政策總體鼓勵,但去年起有調整,包括預警、降價、減少補貼、鼓勵競價等,今后要因地制宜,優化發展,把握水電、核電發展節奏,轉換風光電空間布局,著力解決“三棄”問題。而對于天然氣,國家已經明確要將天然氣培育成我國主體能源之一,氣電也與城鎮燃氣、工業燃料升級、交通燃料升級一起,被列為“四大工程”,將扮演加快天然氣利用、推動發電行業清潔轉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氣電在我國已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其間爭議不斷。有一種觀點認為,氣電符合我國能源清潔發展戰略,潛力巨大,應該成為主體能源之一。另一種觀點認為,氣源供應對外依存度大,配套政策不完善,經濟性差,企業投資信心不足。那么,氣電發展的實際情況及前景到底如何呢?
以華電集團為例。華電集團的氣電業務可以用穩步發展、貢獻提升、特色板塊、領先地位來概括。具體而言,氣電是華電特色板塊,擁有全產業鏈,在技術研發、設備制造、發電裝機、運維檢修、分布式能源等領域具有領先優勢。氣電裝機階梯式增長,是國內最大的氣電集團。2016年達到1197萬千瓦,占全國氣電總裝機的17%。氣電整體盈利水平不高,但效益穩定性好過煤電,且貢獻度提升。2005年投產以來,除2008年虧損以外,其他年份全部盈利。目前氣電在華電業務板塊中,規模排名第四,利潤排名第三。
再看全國的情況。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氣電裝機7008萬千瓦,占總裝機4.26%,發電量占總發電量3.14%。2009年至2016年間,裝機年均增長16.52%,發電量年均增長18.73%。
總結而言,無論是華電集團還是我國整體氣電板塊,2009年至2016年間,氣電年均增長均快于全國發電總裝機的增長,分別高出7.62和7.02個百分點,而且有一定的利潤貢獻。實踐證明,氣電發展態勢總體穩定向好,已經成為電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即便這樣,各路投資主體對氣電發展前景仍然看法不一,爭論不斷,投資決策謹慎。主要原因還是情況變化復雜,政策配套各異,前景存在變數,發展難免疑慮。
當前,氣電發展具備四大有利因素。一是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各級政府雄心勃勃,油氣企業推介不遺余力。國家規劃定位天然氣為主體能源,有序發展氣電,大力推進分布式,而且規劃目標明確,發展空間大。二是氣電低碳環保高效,能擔當能源清潔轉型和電氣網穩定運行的重要角色。可在電熱負荷中心建設,就近消納,有利于經濟發達地區“煤改氣”,有利于電網、氣網雙向調峰,提高運行的穩定性。三是我國氣源供應越來越不是制約氣電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國已經形成國產多元化、進口多渠道的供氣格局,保障能力日益增強。四是氣電配套政策增加,支持力度加大。如上海、浙江先后出臺氣電兩部制電價,保障固定成本回收;江蘇、廣東、北京等實施氣電聯動、財政專項補貼;一些省份試點示范的氣電項目電價普遍較高。國家出臺氣電電價,統一在當地煤電電價基礎上加0.15元/千瓦時;推進氣價改革,健全天然氣市場體系建設。
當然,氣電發展也還面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到煤炭與天然氣比價的影響,我國氣電經濟性缺乏競爭力。并且氣電定價機制不完善,沒有涵蓋環保、調峰等因素,氣電聯動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二是氣電沒有納入優先發電范圍,實際利用小時偏低。一般都達不到3500設計小時,2016年幾乎是煤機的一半。三是雖然我國供氣能力不斷增強,但供需平衡還時有風險,特別是冬季用氣高峰時,首先保證民用,氣電屢受影響。四是分布式燃機也存在一些問題。
綜上,我對氣電發展前景有三點判斷。第一,由于煤電嚴控、風光電受限、水電消納困難,氣電發展包括調峰電站、熱電聯產、分布式能源等,有機遇、有空間,前景比較樂觀。第二,氣電發展面臨的爭議和挑戰也不少,因此做具體項目布局和投資決策需謹慎。第三,氣電總體上不可能呈現井噴式增長,但投資信心增加,將繼續不斷前行,為發電行業的清潔轉型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