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很多企業正在從智能制造上得到實惠,這是在國內外經濟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一大亮點。當前,我國信息產業還面臨難得的兩大驅動力量,一個是《中國制造2025》,另一個則是“互聯網+”行動計劃。
2015年信息產業獲兩大驅動力 智能制造效益初顯
自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系統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統一思想、深化認識,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穩增長、調結構、促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保證了我國工業通信業全年健康平穩運行。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11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其中,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2%,比10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從環比看,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長0.58%。這些數據對我國2015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保持在6%以上增添了信心。
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要求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這一重大戰略部署,體現了黨中央對制造業戰略定位的新認識和重視實體經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發展新動力的堅定決心。
國家戰略部署頻頻出臺
今年多項重大政策密集出臺,為我國工業通信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這其中重中之重當屬《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
《中國制造2025》在年初“兩會”期間就被業界高度關注,5月正式發布,成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這是黨中央站在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苗圩認為,建設制造強國,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選擇,是發展新常態下實現提質增效的客觀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支撐。
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工信部黨組決定自2015年啟動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主要是直接切入制造活動的關鍵環節,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通過點上突破,形成有效的經驗和模式,在制造業各個領域加以推廣與應用。
今年,工信部為第六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授牌。“從國際經驗看,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業園區是制造強國的普遍特征。以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為基礎,引領帶動我國工業園區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基地,是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十三五”期間工信部將進一步做好示范基地創建工作,將示范基地的先進經驗向工業園區推廣。
國家今年發布的另一項重大政策是“互聯網+”行動計劃。為貫徹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工信部研究制定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行動計劃(2015~2018年)》,重點實施“互聯網+”制造業和“互聯網+”小微企業。
為了對“互聯網+”行動提供有力支撐,工信部還積極推動各電信企業抓緊做好網絡提速降費落地的各項工作。截至今年的第三季度,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完成投資2590億元,預計到年底將達到或者超過4350億元;新增光纖到戶覆蓋的家庭也將達到或者超過1.3億戶;4G基站的規模預計可以突破150萬個。
另外,《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等政策的出臺也進一步推動了兩化深度融合,對經濟轉型發展、培育形成新產業和新消費熱點具有重要意義。
工業是穩增長主戰場
近年來,我國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凸顯,傳統產業整體效益出現了下滑,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實現轉型發展,在實踐中出現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展示出巨大潛力。
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告訴記者,這是轉型升級的方向,也是市場的倒逼機制形成的,市場倒逼機制的形成可以煥發企業的創造力,激發積極性,企業自覺行動起來比政府號召要強得多。
工業是穩增長的主戰場。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間,國務院批準制定了工業轉型升級規劃,通過這4年多的努力,總體上完成得比較好,取得了積極成效: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技術改造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質量和品牌戰略在穩步推進,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工業的空間布局在不斷優化。
據初步統計,到去年年底有兩項指標已經完成了規劃設定的目標。一是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到去年年底已經達成目標,二是工業全年勞動生產率增速也完成了“十二五”設定的目標。
通過創新驅動,我國穩增長調結構打開了新局面,制造強國戰略在穩步推進。“過去我們是靠拼資源、拼能源、拼勞動力、拼成本,這些要素優勢發生了較大變化。現在我們主要是靠創新驅動發展,靠改革激發活力,新舊動力的轉換發生了變化。”苗圩表示。
據了解,前三季度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10.4%,快于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汽車工業連續6、7、8三個月大幅度下滑達25%左右,但是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在1~9月份達到了15.62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倍。
另外,像工業機器人、高端服務器這些產品的生產在成倍增長。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今年正式下線,我國自行研制的ARJ21-700新支線客機也在今年正式交付。
兩化融合主攻智能制造
《中國制造2025》明確指出,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而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有利于實現兩個IT(Industry Technology和Information Technology)融合和倍增發展。
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融合發展呈現新趨勢,智能制造日益成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也是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是促進工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舉措,也是新常態下打造新的國際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
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指出,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成為產業發展和變革的重要方向,也必將引發新一輪制造業革命并重新構筑全球制造業競爭新格局。中國要建設制造業強國,必須緊緊把握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加快智能制造的發展。
“智能制造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只有通過智能制造,才能帶動各個產業的數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這樣認為。
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工信部決定自2015年啟動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主要是直接切入制造活動的關鍵環節,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通過點上突破,形成有效的經驗和模式,在制造業各個領域加以推廣與應用。
今年在全國范圍內遴選出的46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涉及了38個行業、21個地區。除此之外,工業和信息化部圍繞專項行動還開展了各項工作,例如強化戰略規劃指導、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堅持試點示范帶動、以實施工程專項為手段、強化能力建設保障等。
辛國斌指出,智能制造不僅僅是單一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應用,而是新模式的轉變。目前一些企業先行先試,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不錯成效。隨著試點示范的不斷深入,還會涌現出更多的智能制造新模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豐富完善。
今年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專門開設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專項展”,集中展示了46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這也是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戰略后,中國智能制造示范應用的首次被“檢閱”。在現場,《中國電子報》記者深刻感受到,在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引領下,中國企業顯示出了對未來產業技術更迭以及在模式變遷中的巨大信心,而這些信心將成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邁向中國創造的驅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發布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行動計劃(2015~2018年)》明確將智能制造培育推廣行動作為主要行動之一,并提出目標,到2018年,高端智能裝備國產化率明顯提升,建成一批重點行業智能工廠,培育200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初步實現工業互聯網在重點行業的示范應用。
對于工業互聯網,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在12月舉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表示,智能制造是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如果在中國推廣工業互聯網,將創造3萬億美元的市場需求。陳肇雄表示,工業互聯網是實現智能制造的核心;工業互聯網推動工業智能化發展,開辟信息通信發展新空間。因此,應該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技術的突破和推廣應用。
信息產業迎來戰略機遇期
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已成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力量。
今年,1~11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高于工業平均水平(6.1%)4.7個百分點。其中11月當月同比增長11.1%,高于工業平均水平(6.2%)4.9個百分點。1~11月,電子信息制造業的銷售產值同比增長8.8%,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0.4%。2014年我國彩電、微型計算機、手機等主要整機產品產量分別達1.4億臺、3.5億臺和16.3億部,分別約占全球總產量60%、70%和90%。2014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7897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33.5%。
除了“量”的提升,“質”的方面也在不斷突破,我國“缺芯少屏”的瓶頸正在逐漸被打破。2015年1~9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2540.5億元,同比增長19.5%。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繼續保持旺盛活力,預計2015年市場規模將達1.2萬億元。目前,我國系統級芯片設計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封裝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關鍵裝備和材料實現從無到有,被國內外生產線采用。在平板顯示方面,國產液晶電視面板自給率已經達到54%。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級大關,達到10393億元,同比增長13.4%,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0%。2015年1~9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2540.5億元,同比增長19.5%。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繼續保持旺盛活力,預計2015年市場規模將達1.2萬億元。
目前,我國系統級芯片設計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封裝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關鍵裝備和材料實現從無到有,被國內外生產線采用。2015年海思、展訊進入全球IC設計企業前十名。中芯國際成為全球第五大芯片制造企業,連續3年保持盈利。
在平板顯示方面,經過“十二五”期間的努力,2014年國產液晶電視面板自給率已經達到54%。在信息產業其他領域,例如在互聯網方面,全球互聯網公司市場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我國就占據了四席。
展望未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仍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新的技術和應用有望實現突破。以集成電路為例,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糧食”的集成電路,其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仍然是全球競爭的戰略重點。
今年以來全球在集成電路領域的并購案涉及交易資金超過1000億美元,是過去3年總和的兩倍。這標志著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進入深度調整與轉折期,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來說是必須面對的新挑戰,也是戰略機遇期。
“我們要進一步認識推進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國家高度重視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出臺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將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制造2025》也將集成電路產業放在重點聚焦發展的十大領域的首位,向以集成電路和軟件為核心的價值鏈核心環節發展,既是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內部動力,也是市場激烈競爭的外部壓力。”懷進鵬指出。
當前,我國信息產業還面臨難得的兩大驅動力量,一個是《中國制造2025》,另一個則是“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國制造2025》把智能提升中國制造業整體競爭力作為主要目標,并把“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之首。“互聯網+”行動計劃將進一步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