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制造業正處于重大變革階段,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已從局部擴散向制造業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領域全面滲透,并由生產變革進入到模式更新的新階段。”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宋欣說。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工業云經驗交流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司副司長朱皖表示,國外的制造企業已陸續推出互聯網云平臺,并希望依托平臺構建制造業的新業態。當前,我國制造業正處在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在新一輪數字化轉型發展過程中,我國要把握好互聯網這一優勢。
工業互聯網賦能“智造”模式創新
“當前,智能制造的重要方向是要解決快速向云平臺上過渡和發展。比如GE推出的工業云平臺,GE的價值鏈兩端都由它整合。它既提供傳統發動機產品,同時又向產品加服務轉型?!焙教煸凭W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柴旭東說。
脫胎于三一重工的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利用“根云”,一臺農用機械被賦予了大數據和云計算能力,具備了一些智能。“根云”可以根據機器的忙時、閑時以及本身磨損情況,分配它的耕種時間,且物流設備可以做相應地銜接。
公司副總裁李劍說,通過對經營理念的全盤優化、對模塊化以及一站式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根云”讓機器更聰明,制造和擁有機器的企業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做生意。同時,原本是賣機器、修機器的企業,可以做一些原來根本不敢想的生意。
同樣的,中航力源液壓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工業云的創新模塊,實現以訂單為驅動的生產采購一體化應用,采購人員減少50%,訂單執行及時率提升90%,響應周期從原來的15天縮短到1周,供應商評價、客戶管理、售后維修等環節得到系統全面的提升。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智能維護系統中心研究員劉宗長認為,利用數據可實現制造業三個方向的轉型,一是怎樣把已經管理好的可見問題用數據進行分析,并慢慢地避免這些可見問題。下一個方向是從數據當中挖掘隱性的問題和線索,在它們發生之前進行預測,甚至避免掉,如裝備的衰退、刀具的磨損、質量的偏差等。如果這些管理好以后,就可以建立知識和問題的關聯,對系統進行建模,基于狀態的感知、決策的優化和精準的執行,以避免不可見的問題。
底子薄積累淺是短板所在
“智能化是各個國家的努力方向,也是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目標。我國在推進兩化融合最核心的問題是工業化發展的時間太短,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惫ば挪侩娮右凰畔⒒芯颗c促進中心副主任陳杰說,這導致我們在頂層的裝備制造、工業技術和知識積累,包括信息技術的管理融入都暴露出很多短板。
他補充道,現在信息化、互聯網技術的變革可以帶來一些機會以更好地補足這些短板。但在這個過程當中,通過總結一些理念、要素、規律和方法形成完整的標準去推進是一個必要的路徑。
工信部兩化融合處處長王建偉認為,我國工業云生態主要存在“四缺”問題,一是缺基礎產業支撐。工業發展的一系列的基礎技術產業高度依賴國外,特別是工業生產系統主要來自國外。二是缺平臺的構建。平臺積累的深度、廣度不夠,專業人才隊伍缺乏。平臺功能的完整性、開發的多樣性等專業水平發展相對滯后。三是缺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面向設備互聯、計算、協議轉化、平臺遷移、業務轉化等中間環節缺乏可靠解決方案。四是缺資源整合能力。與發達國家巨頭相比我國的平臺企業實力弱,還處在單打獨斗階段。
“如果把整個工業體系分為想法創新、需求創造和管理文化等要素,我們則是用美國的創新想法和他們的技術,用德國的制造裝備,學著日本的管理文化,生產出相對廉價的產品,在整個價值生產要素鏈上其實是非常吃虧的?!眲⒆陂L說。
窗口期需搶抓發展主動權
“新形勢下要牢牢把握窗口期,采取邊建邊使用、邊試點邊完善的策略,培育專業人才隊伍,建立健全工業互聯網應用的監測監管體系,鼓勵工業互聯網平臺獲取發展的主動權、話語權。”王建偉說。
他建議,加快構建一批工業體系完善、特色鮮明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一批參與對外競爭的“本土航空母艦”。鼓勵云平臺在產業聚集區落地,通過財稅支持、政府購買等方式引導企業向云端改造遷移。
此外,把補短板與構筑云生態相結合,構建工業云體系,實施工業技術軟件化工程,推動智能傳感、工業云操作系統和新型工業的研發和產業化。在促開放方面,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國際化推廣機制,支持企業海外并購,抱團出去。在安全保障方面,加快交易保護、跨境溝通以及平臺許可準入政策的研究,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關鍵產品和服務安全認證,建立信息通報系統重大事件應急指揮體系,保障產業安全和信息安全。
結合貴州工業云建設經驗,貴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經濟師姚軼認為,工業云應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豐富平臺產品和服務,提高平臺可用性、易用性和用戶“黏度”。他建議,可按照“眾籌眾創、共建平臺”的理念,引導企業在使用工業云的過程中,共同為平臺挑毛病、找問題、出點子。在共建共享共用的原則下,真正做到企業既是工業云應用的使用者,也是建設的參與者,更是受益者。企業不僅是觀眾也是裁判,好或不好企業給出評判。
“智能制造從狀態感知開始,就要進行數字化、量化描述,把網羅的數據集聚傳遞到‘云’,并由無數個計算機計算來形成智能的決策。”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信息技術中心首席顧問寧振波說。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